时代巨浪滚滚向前,浪花“卷去”了诸多人们曾熟视无睹的老物件,鸡毛掸子也是其中之一。如今,一把上好的鸡毛掸子,往往被当作工艺品而非除尘用具:富有光泽的羽毛、匀净自然的色彩、富有层次感的形状,无不体现着传统手艺人的匠心。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鸡毛掸子制作艺人隋振平家中,一把把精美的鸡毛掸子迎着夏日熏风轻轻舞动,抖落数不尽的老故事、新变化。
见到隋振平时,他和老伴刚刚晨练回来。“做鸡毛掸子得久坐,所以我们老两口每天早晚都要出门活动活动,身体好才是‘本钱’。”因为坚持锻炼,今年79岁的隋振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这也让他在轧制鸡毛掸子时更能“坐得住”。“制作鸡毛掸子并不难,但是要做好就不容易了。”不劳作时,隋振平的双手常微微颤抖,但一开始制作鸡毛掸子,就显得灵活而稳定。说话间,他在小马扎上坐定,拿过裁修好的竹制藤杆和处理干净的掸毛,边旋转藤杆边排布羽毛,光秃秃的藤杆顶部很快就盛开了一朵“羽毛花”。
隋振平告诉记者,在他出生的隋庄村,制作鸡毛掸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初期。8岁起,隋振平就跟着家中老人挑选鸡毛,制作步骤早已烂熟于心:选毛时以成年散养公鸡的项毛为最佳,随后将羽毛按同种同色分类并消毒祛味,洗净梳齐后再进行二次筛选和分拣。经过软化和定型处理好的羽毛按长度比例和克重分配好并逐一涂胶,最后使用绑扎技法精心轧制,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以前村里家家会做鸡毛掸子,一说‘鸡毛隋’都知道是我们村。”隋振平语气里满是自豪。
“鸡毛隋”名声远扬,也留有时代的深深印记——在远程通讯主要依靠挂号信的年月里,寄往村里的信件常常与寄往临清市尚店镇隋庄村的信件混淆,于是,人们便在信封上标注“鸡毛隋”以区分两个同名村庄。如今,随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推进,昔日的“鸡毛隋”原址上已崛起了一座现代化工业园,隋庄村及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都住进了开发区东城街道辛屯社区的新楼房。“我们小区紧靠着便民市场,周围有幼儿园、小学,西北是徒骇河昌东橡胶坝公园,这条件没的说!”现在,隋振平老两口每月还有稳定的房租收入,制作鸡毛掸子成了质朴而纯粹的爱好。无需担忧生计,隋振平的鸡毛掸子越做越精致,最贵的一把卖出了1500元的高价。
尽管几代人手口相传的鸡毛掸子轧制技艺依然传统,但在隋振平的新居里,老手艺的多个步骤都有了现代化的新色彩——在小阳台分拣鸡毛,既亮堂又方便;用电蒸锅给鸡毛消毒定型,高效且稳定;制作好的鸡毛掸子在窗边晾晒,再也不怕风吹雨淋。不仅如此,鸡毛也不再需要零散地向养殖户收购,而是由炖鸡店收集一定量后电话通知取货;购自商店的优质白胶取代了自家熬制的糨糊,只要不返潮,几十年都不会脱胶……
悄然变化的,还有人们看待传统手艺的眼光。“早些年,很多人觉得鸡毛掸子没啥稀罕的。这几年,我受邀去过山东省博物馆展示和传授技艺,在市里的旅游产品推介会上获了奖,鸡毛掸子轧制技艺还评上了市级、区级‘非遗’,正在争取省级‘非遗’。”隋振平笑着说,家里三代人全都会做鸡毛掸子,小孙子读大学时就主动趁假期跟他学习鸡毛的挑选知识。“现在孩子们都有稳定的工作,他们说,退休以后要跟我们一样,把老手艺‘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