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建校20年来,临清市京华中学历经改革与发展,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秉承“实施魅力教育,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跨越式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校德育工作以“原样交接”制度为重要抓手,着力塑造德育特色管理品牌。这项制度遵循着立德树人、德育创新的原则,注重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
涵盖面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原样交接”,意为物归原样,做到完好交接。临清市京华中学校长管瑞臣认为,每个人都是自我管理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因此,学校要求“原样交接”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日常的学生自觉参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管瑞臣告诉记者,“原样交接”的涵盖面很广,包括学习和生活中各个细微处的方方面面。在校内所有公共场所,如教室、餐厅、图书馆、实验室以及运动场馆等,学生在使用后要确保物归原处,还原成使用前的样子:大型活动举行完毕,要保持场地的整洁和物品的完好;下课后,要自觉把凳子放回原位;就餐完毕,要整理好自己的餐桌;阅读课结束后,要把书籍摆回原位并将座椅归位;见到垃圾,要主动捡拾。
临清市京华中学不仅在学校这样要求学生,在家也倡导学生“原样交接”:吃完饭后,要将碗筷放到洗碗池,将餐椅推回原位;起床后,要将卧室整理得井井有条;在书房看完书后,要将书本仔细放回原处……“总之,‘原样交接’的基本要求就是指当我们用完了一样物品就要把它放回原处,恢复成原本的样子,使人为影响减至最小。”管瑞臣说。
内涵丰富用文明引领学生成长
多年以来,临清市京华中学不断创新管理工作和培养模式,搭建平台和载体,力求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着力用文明引领学生成长,努力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养“拥有中国灵魂具备国际视野”的京华学子。
在“原样交接”制度长期执行过程中,京华学子形成了4种意识:公共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感恩意识。学生身处公共场所时,会主动把垃圾带走,把文明留下;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学生,会主动关门、关灯;学生在阅读完图书后,会主动把它放在原来的位置;学生在餐厅享受完美食后,会主动打扫卫生,把干净的桌面留给下一位就餐者。
“原样交接”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和高等院校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有不少在清华、北大、复旦、人大等名校崭露头角,在学业上颇有建树。每年,都有京华学子被聊城市教体局评为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德育标兵等。
活动多样鼓励学生自觉参与
原样交接,既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对集体、对他人对他人的尊重。临清市京华中学政教处扎实开 “原样交接”各项活动,提出“全员参与,全体提升”的具体目标,每学期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学校充分发挥德育资源的整合集约效应,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学校“原样交接”德育活动方案,成立“原样交接”督导小组,进行检查量化,以评促建。各班召开“原样交接”主题班会,宣传先进典型事例,树立榜样。此外,学校还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广播、演讲等多种形式,宣传“原样交接”活动的意义和做法。
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多年来,学校在各级比赛活动和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的校园京剧登陆央视;学生在足球比赛中取得聊城市冠军,在朗读者、经典诵读、健美操、书法等比赛中取得聊城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在乒乓球、棋类比赛等艺体活动中和运动会上取得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管瑞臣满怀信心地说,“在‘原样交接’等高标准要求的陶养下,学校会迅速发展,师生共同成长。同学们在校园中养成这一美德,将来他们会把它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文明引领成长的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