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6日,徐雪涛将精心创作的一幅戏剧人物画展开,请季羡林先生点评。 (资料图)
这是一段关于季羡林与马景瑞、徐雪涛之间的佳话,一段与临清京剧有关的佳话。
2019年,春夏之交,青岛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鹏绪来到临清,与马景瑞及徐雪涛小聚。徐鹏绪和马景瑞是同窗好友,而马景瑞和徐雪涛则有师生之谊。
说起与徐雪涛的相识,徐鹏绪说:“2017年时,我们先是微信交流,后来才见面。我喜欢他的京剧唱腔,喜欢他的戏画,更喜欢他干练的举止和儒雅的气质……”
79岁高龄的马景瑞暗自高兴。作为一位教授,74岁的徐鹏绪阅人无数,他认可、赞许自己的学生,说明徐雪涛有过人之处。
马景瑞在临清一中教书时,1956年出生的徐雪涛在此校读初中,他尚未毕业即被选拔到县文工团,后专攻京剧,拜京剧名家谭元寿为师,成为临清京剧团的台柱子,唱老生的名角。后来,徐雪涛又多方拜师学艺,并画起了戏剧人物画。他聪明多才,又是梨园中人,触类旁通,没过多久便在画界崭露头角,广受好评,在全国书画大赛及展览中多次获得大奖。
徐雪涛在艺术天地里的长足进步,马景瑞常常引以为豪。这次见面,徐雪涛送给马景瑞一幅戏画和一册戏剧人物画册。徐鹏绪、马景瑞共同欣赏着他的画作,只见画中人物虽然只有几笔简单勾勒,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们不约而同地赞叹:“好,好,画得真好。”
画册的最后两页是徐雪涛和季羡林的合影,马景瑞问:“这幅照片是季老回临清过90大寿时照的吧?”徐雪涛说:“是啊,你一定还记得。”马景瑞连说:“记得,得。”脑海中浮现出18年前的情景。
2001年8月4日,季老应临清市委、市政府和家乡人民邀请,从北京赶回临清过90岁生日。8月5日,他先回到老家——康庄镇官庄村为父母扫墓。8月6日生日这天,上午召开了祝寿大会,晚上又举办了祝寿晚会。
对于这场晚会,季老在散文《故乡行》中有详细的描述:“晚会内容相当丰富,有京剧,有独唱,有戏剧小品,有印度舞等。节目应该说是中外兼顾、古今杂陈,是很可观的。”
这其中,就有徐雪涛的京剧清唱。他唱的是《空城计》一戏中的经典唱段,他唱腔高亢,唱得有板有眼、声情并茂,赢得满堂彩,掌声如雷。
马景瑞和季老的学生、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坐在一起,在季老座椅的左面一排落坐。只见季老正襟危坐,神情专注地倾听。钱文忠笑着对马景瑞说:“你的学生唱得这么好,今晚老先生又该激动难眠了。”
唱罢,徐雪涛走下台来,走到季老面前。季老站起来,紧紧握住徐雪涛的手,说:“唱得好,不输名角儿。你的老师是谁?”徐雪涛答:“是谭元寿先生。”季老伸出大拇指:“那是京剧界高人!”
随后,徐雪涛将精心创作并已裱好的一幅戏剧人物画徐徐展开,请季老品评。季老激动地说:“你戏唱得好,画也画得好,谢谢你,我一定好好收藏。”这一幕,马景瑞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至今历历在目。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季老回到北京后不久,即写出一篇题为《故乡行》的长篇散文,其中“祝寿晚会”一节,又特别夸赞徐雪涛。他写道:“最初在我心里,我并没有多少信心,我心想,临清这个小地方还能拿出多么有水平的作品来吗?不过蹦蹦跳跳,热闹一番,聊表庆祝之意而已。可是,我完全错了。一场京剧清唱,唱小生的那一位演员,听来水平一般,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但是,唱老生的那一位却是一鸣惊人,字正腔圆,声遏行云,获得满堂喝彩。京剧我稍微懂一点,一听就知道演唱者是一位行家。”知情人一看,便知写的是徐雪涛。
又过了不到一年,2002年6月上旬,马景瑞去北京看望季老,请他为著作《往事琐忆》写序。闲谈中,又说起临清的京剧热,谈到徐雪涛的京剧清唱。季老微笑着说:“你这个学生是个人才,咱们家乡还真是有人才。”言谈中流露出对徐雪涛的欣赏,对家乡京剧的喜爱。
今年8月6日是季羡林诞辰109周年。这段往事虽然早已封存在记忆里,但季老的那份乡音乡情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