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人口过亿的大省,山东的妇女群体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都用自己坚强的信念和勤劳的双手,顶起了山东的半边天,做到了与国家共存亡、与山东同发展、与时代同步伐。在今天,5000万山东妇女的组织——山东省妇联迎来了自己的80周岁生日!
1940年8月26日出版的《大众日报》,印发“前哨妇女”专版。专版刊发《庆祝山东妇联总会的成立》稿件,记录山东妇联总会于1940年8月6日正式成立。此外,该版还刊发《山东妇联总会工作纲领》和《山东妇联总会成立宣言》。在那个报纸版面稀缺的年代,能够拿出一个整版报道山东妇联总会的成立,可见我党对妇联工作的重视。
成立80周年,这个组织为山东的妇女儿童事业作出过怎样的贡献?
80年来,一代又一代妇联人,听从党的召唤,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带领妇女姐妹投身革命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在新时代建功立业,谱写了一曲激情追梦的巾帼之歌。
革命战争年代,各级妇救会动员妇女踊跃参战,参与后方生产,支援前线,英雄的山东妇女,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用柔弱的双肩承担民族大义,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不朽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妇联组织广泛动员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引导妇女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掀起了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热潮,广大妇女用她们勤劳的双手抚平了祖国母亲的战争创伤,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妇联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把“妇女所急、党政所需、妇联所能”作为工作着力点,深入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团结带领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
进入新时代,妇联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委和全国妇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聚焦思想引领凝聚妇女,围绕发展大局联系妇女,着力权益维护服务妇女,为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80年后的今天,山东妇女的地位更加重要。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比例和层次不断提升,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中女性比例分别达到27.8%、23.8%;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达44.6%,就业层次大幅提高,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女性比重明显增加;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文盲率达90%以上,现在教育性别差异基本消除,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女生比例均达到55%以上;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8岁提高到79.06岁,妇女的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为指引,围绕中央和省委关于创业创新和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省妇联以“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创业创新巾帼行动”“巾帼脱贫行动”为抓手,让广大妇女双手擎起半边天,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实施“创业创新巾帼行动”,推动发放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资金3755.98万元,扶持1108个“妇字号”中小企业。实施“巾帼脱贫行动”,全省发展“大姐工坊”等居家创业就业项目加工服务点7993个,“大姐农家乐”1460个,精准扶助9.7万名贫困妇女居家就业脱贫。
做优做强“山东大姐”品牌,全省县以上建大姐机构379家,累计安置266万人就业,为307.8万家庭提供服务,“山东大姐”家政品牌成为了全国家政行业“领头羊”,在助力脱贫、扩大就业、促进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爱贫困妇女儿童,持续实施贫困“两癌”患病妇女救助等公益项目,各级投入19.61亿元为2002.35万农村妇女进行“两癌”免费检查,募集资金1.71亿元,救助“两癌”贫困患病妇女40177人。开展“巾帼送暖”、实施“春蕾计划”等,各级争取社会帮扶物资、资金共计约1.2亿元,受益贫困妇女儿童21.95万人,努力争取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贫困妇女掉队。
如今,山东在巩固传统领域妇联组织的基础上,在新领域、新群体、妇女集中地横向拓展妇女组织6000余个;壮大工作力量,将女骨干、女能人和先进典型吸纳到基层妇联工作队伍中,乡镇(街道)、村(社区)妇联执委数量达到55万人,变服务对象为工作力量,延伸了妇联工作手臂;5万余个村(社区)开展亮牌服务,实现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在群众身边有形化、常态化;建好用好村(社区)“妇女之家”“妇女儿童家园”等阵地,建立“妇女微家”1.8万个,基层组织网络由“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身边一个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