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瓷器上的“刺绣”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8-12 15:17:38

  刻瓷技艺起源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末民初。清光绪二十八年,顺天府尹在北京开设农工学堂,内设镌瓷科,并招收20名学徒。由此,刻瓷技艺逐渐传到民间。

  作为市级非遗项目,临清刻瓷从历史深处走来,虽历经风雨,但在相关部门的保护与传承人的坚守下,焕发着独特魅力。

  方寸天地咫尺匠心

  刻瓷,是釉面上游走的刀刻艺术,凡笔墨描绘之物,无一不可诉诸瓷器之上。

  谈起学习刻瓷的初衷,临清刻瓷第三代传承人李玉良说:“我从小就喜欢篆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刻瓷是这些艺术的集成,那种工艺之美深深地吸引了我。”

  上世纪60年代,临清刻瓷第一代传承人李泰先来到临清,跟随刻瓷艺人学习这项技艺。后来,李泰先把刻瓷技艺传给了侄子李玉善。李玉良自幼便向父亲李泰先及堂兄李玉善学习刻瓷技艺,在初步掌握刻瓷要领后,开始拿家中的瓷碗、瓷盘做试验。

  “打碎的盘子都数不清了。”李玉良说,“刻瓷就是‘一锤子买卖’,但凡有一点绷瓷,前期的努力都白费了。”

  1985年,李玉良在济南上学期间,多次去淄博观摩刻瓷艺人的现场操作。后来,李玉良又拜北京刻瓷传承人、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茅子芳为师。得益于茅子芳的言传身教,李玉良开始专注人物肖像刻瓷,并形成了独有的人像刻瓷艺术特点。

  近几年,李玉良应邀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非遗博览会和山东省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文博会和首届中国刻瓷艺术作品展。李玉良的人物肖像刻瓷,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观之有形 触之有感

  书画篆刻、奇山秀水、花鸟虫鱼、人物肖像……走进李玉良的工作室,一件件刻瓷作品精巧别致、巧夺天工。

  云雾浩渺,群鸟高飞,一座舍利宝塔直插云霄,两位古人坐在岩石上,侧耳倾听远处传来的钟声,这是李玉良的得意之作——“塔岸闻钟”。

  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范筑先,文化名仕傅斯年,文学巨匠鲁迅……李玉良通过传统艺术形式,展现了历史名人的风采。

  经过30余年的用心钻研和实践,李玉良不断汲取传统刻瓷技艺和国学艺术精华,力争将每件作品打造得传神细腻。

  手工刻瓷主要分为备料、画稿、刻制、着色、上蜡、配架(框)6个步骤。“刻制是最难的,不能有半点差错,每一笔、每一刀、每一锤落下都不能更改。刻制时要凿出深浅不同的纹路,这样着色才能有深浅之分。”李玉良说,“这叫‘观之有形,触之有感’。”

  “左右开弓”志坚行远

  一件简单的人物刻瓷作品,要反复雕刻多次,敲击上百万个点,用时1个月左右才能完成。由于刻瓷难度高、耗时耗力,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很少,临清刻瓷曾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传承人重任在肩,李玉良一直在努力让刻瓷这门传统工艺“开枝散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市文化和旅游局每年都会举办非遗展览月,每次我都会带着作品参加。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这项技艺。”李玉良说。

  李玉良经常参加山东及北京等地的展览会,现场表演刻瓷技艺。在临清市内的中小学、聊城市新华书店,李玉良多次现场授课,教授孩子们刻瓷的基本知识。

  “历史的东西丢不得!”李玉良说,“不管用什么法子,我得把这门技艺传下去。”

  李玉良说,扩大“朋友圈”、重视传承人的培养,只有“左右开弓”,“两条腿走路”,非遗传承才能真正立得住、传得开、走得远。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