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南海子有支“娘子军”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8-16 16:50:12

 

  8月11日,在商艳玲开办的热压厂里,一名妇女正在打包木皮。

  立秋前后,原本是鲁西旋皮子行业的淡季,但是今年的行情似乎有些不一样。

  8月6日,天空下着小雨,茌平区菜屯镇南海子村木皮加工产业园里一片忙碌的景象。下午3点,一辆大型卡车停在商艳玲的热压厂门口,两辆叉车迅速就位,将一包包木皮从车间运到卡车上。

  “昨天发了1400包,今天发了1500包。市场行情挺好!”商艳玲说,受疫情影响,今年园区大多数木皮加工厂晚开工了一个月,本来以为产品不好销售,没想到却出现了“淡季不淡”的行情。

  今年47岁的商艳玲从事过多种行业,用她自己的话说,“养过猪牛、理过发,卖过爆米花”。1994年,商艳玲初中毕业后,只身前往北京闯荡。在北京的6年时间里,她当过保姆和饭店服务员,也干过销售,其间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电脑和管理方面的课程。2000年返回家乡后,她先后尝试过搞养殖、卖馒头、做零售,均没有成功。2010年,看到村里皮子厂越来越红火,她拿出多年积蓄购置了机器,开办了旋皮子厂。

  这一次商艳玲终于“找到了感觉”。“行情稳定,一家旋皮子厂一年能赚10多万元钱。”2016年前后,商艳玲投资40多万元,将旋皮子厂升级为木皮热压厂。如今,她的厂子为周边群众提供了1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不向困难低头、永不服输的商艳玲,成为南海子村妇女的榜样。2012年,商艳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南海子村有1030人,是菜屯镇较大的行政村,也是全镇木材加工产业的标杆。通过近20年的发展,全村现有木材加工厂100多家,年产值达1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和商艳玲一样,今年36岁的商冬青也是南海子村一名敢打敢拼的“铁娘子”。2009年,商冬青辞掉聊城的工作,与丈夫一起返回家乡,投资4万元开办了一家旋皮子厂。“当年就能收回成本,到现在旋皮机器已经更新至第三代了。”谈起生产和经营情况,商冬青言语中透着一股老练和自信,“第一代机器每天只能生产110包木皮,现在用的第三代设备一天能生产400包。”

  南海子木皮加工产业壮大的背后,是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该村党支部书记黄淑华也是一名巾帼豪杰。自2004年当选村支书后,黄淑华在带领村民致富的道路上从未停歇过。为了建设木皮加工产业园,黄淑华积极协调,流转土地27公顷,连续数月盯在园区,铺路、拉线、通水,在全镇率先建成了村级产业园。2005年,为了更好地鼓励村民投身木皮加工产业,她自己投资建了一家旋皮子厂,并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08年至2009年,全村一下子增加了60多家木皮加工厂。

  在做大做强木皮加工产业的同时,黄淑华还尝试发展果树种植、雁鹅养殖等产业,虽然都没有成功,但她并没有止步。前不久,菜屯镇政府组织人员到夏津县考察林下经济,并尝试引进大球盖菇。黄淑华第一个行动起来,她积极联系协调发展林下经济的土地,决定先行试种3.3公顷大球盖菇。这几天,黄淑华已经备齐了菌种和玉米芯、麦秸等原料,准备大干一番。

  如今,在商艳玲、商冬青、黄淑华等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南海子村“娘子军”队伍。她们巾帼不让须眉,通过勤劳的双手带领全村群众奔小康,成为菜屯镇乡村振兴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