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疫情以及多种原因影响,虽然有国家及地方政府多重政策扶持,但依然有些前期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受各项开支增加、上下游供应链“断裂”以及市场缩水的影响,陷入了发展困境。笔者认为,选择性抢救前期运营良好的中小企业,让市场主体“活”起来,才能更好地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就业基本盘。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提出,“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笔者认为,救中小企业就是保市场主体,就是救就业、救经济、救民生,要着力在“保”上下功夫,特别是选择性抢救前期运营良好的中小企业,以最小的代价盘活存量企业,让市场主体“活”起来。
要做好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在支持发展中防控风险,在风险防控中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
政府要加大惠企政策落地的监管力度,将责任明确到部门、具体到人,保障惠企政策真正落地。同时,制定相关法规,约束贷款企业行为,对违规企业、不作为金融机构进行行政处罚等。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风险控制,统一整理贷款企业信息,密切关注企业经营状况。
组建拯救平台。可以通过国企,为陷入困境但有经营价值的企业搭建专业机构平台,建立中小微企业大数据库,分析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和对策,并通过专业人员,科学、合理地制定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提供相应的抢救资金,利用参股、控股等形式帮助其渡过难关,扶持其发展。还可以从国企层面推进制度性的安排,从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破产清算等方面,增强民营中小微企业投资人的信心,解除企业正常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