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记者行走在东阿县陈集镇,看到田间地头一派热闹的农忙景象。这其中,有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忙碌奔波于田间地头察村情、上下奔走跑项目……他们便是东阿县陈集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
全市“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后,东阿县陈集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到岗到位开展工作。一年以来,他们结合陈集镇实际,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切入点,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带领老百姓探索出一条条致富新路径。
找准产业发展新路子
过去,陈集镇的群众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收入较低。服务队进驻后,多次组织各村村“两委”干部、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帮助他们探索适宜本土种植的经济作物。
“经过我们前期的考察,发现瓜蒌作为一年种植、五年生长的草本植物,田间管理相对简单,且果实、根、茎、叶均可入药,适合推广种植。”服务队队长耿军介绍说。
2019年10月上旬,在服务队的协调下,河南省瓜蒌产业合作社与镇种粮大户王洪栋签订了7.3公顷的种植合同,由合作社技术专家就种植、管理、采摘等提供全程免费指导服务,待丰收后按市场价全部回购。“现在长势不错,服务队还请来专家给我们讲课,给我们的帮助大着哩。”8月13日,在王洪栋的瓜蒌种植基地里,一株株瓜蒌苗长势喜人。“今年年底就能结果了,预计亩产1800公斤,年收入可以达到30万元。”
促进本土人才回流
“老周,两天没来,鱼塘咋样啦?有啥需要的,随时跟我说。”“这不,正忙着给鱼池加氧呢,我寻思着要不要再买点鸭苗散养到鱼塘里,你给出出主意?”服务队成员刘鹏是周庄村的帮包责任人,曾经,周庄村有4个废弃坑塘,坑塘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刘鹏在与村“两委”班子反复研究后,决定利用该村紧邻黄河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废坑修缮成鱼塘,养殖黄河鲤鱼。
由于缺乏养鱼经验,不少村民因怕担风险而不敢承包。刘鹏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带领有意向的村民外出学习。
“村民周广军是村里公认的干活能手,且家人都在村里生活,综合这些因素之后,我们决定发动他回来承包鱼塘。”刘鹏告诉记者。今年年初,经过再三考虑,周广军决定响应号召回家承包鱼塘。“原来为了生计常年在外跑,现在有了鱼塘,既可以挣钱又有时间照顾家人了。”周广军说,用黄河水养出的生态鲤鱼个头大、肉质鲜,比其他鱼种更受欢迎,年可收入4万余元。
搭建平台助农增收
7月25日,胡楼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本村葡萄种植户来到陈集镇人民政府,将一面写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锦旗送到服务队成员的手中,感谢服务队对胡楼村葡萄产业发展的支持。
陈集镇是葡萄种植大镇,种葡萄的群众较多。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和管理,该镇群众种植的葡萄品种单一,存在销路窄、售价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队经研究决定建设陈集镇水果交易市场。该项目总投资45.8万元,以陈集镇胡楼村为中心,辐射周边10余个村庄,已于6月16日竣工并交付使用。
“这一项目采取‘党建+扶贫+合作社+市场’的模式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扶贫资源。”耿军介绍说。目前,经服务队多方协调联系,合作社已与济南、郑州、河北等地的多家大型综合超市签订大额销售订单,年销售量可达70万公斤。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点。我们将继续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切入点,以小切口撬动大格局,助力陈集乡村振兴再上新的台阶。”耿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