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在郭口村日间照料中心爱心食堂,张玉英为大家盛饭。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的质量。目前来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有一部分困难群体因为各种原因,想要按时吃饭、放心吃饭并不容易。他们的一日三餐需要有人“管”,但由谁管?怎么管?如何年复一年持续“管”?
8月19日中午,在东阿县大桥镇郭口村和毕庄村两家日间照料中心的爱心食堂里,这些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
一日三餐 有荤有素
中午12点15分,在郭口村日间照料中心,42岁的张玉英把拐杖放在灶台边,打开锅盖,开始给来吃饭的12位享受扶贫政策的村民盛饭。
白面馒头、茄子炖肉加一碗汤,是当天的午餐。79岁的郭京秋老人吃得很开心,“在这里免费吃了3年多了,享福了。”
“这12位吃‘食堂’的村民,都是民主推选出来的。”郭口村党支部书记郭怀生说,他们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身体残疾、有的患有精神疾病。
为了让他们不愁吃、吃得饱、好,郭口村依托爱心幸福院,利用村集体资金,在荒地上建起了这个爱心食堂。2017年5月,爱心食堂开始运行。
免费提供的一日三餐之中,两餐有菜,两菜之中,有荤有素。每月还会包一顿包子或饺子。这些村民每天只需按时从一墙之隔的幸福院里走出来,就可以吃上热乎饭了。
为大家做饭的张玉英,也在这12人之中。尽管腿有残疾,但她干净利索,每天按时做饭,从不间断。
“不白做饭,村里还给我发工资呢。”张玉英笑着说,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在这里还有人聊天,挺好的。
两个饭盒 风雨无阻
同处黄河岸边的大桥镇毕庄村,幸福院建得更早一些。
2016年,为解决贫困孤寡、无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人员的生活问题,毕庄村积极推行“邻里互助”护理模式,按照“村委尽责、干部尽心、人人尽力”的原则,由县财政和村集体共同出资,并发动全村党员干部、致富能人捐款,建起了东阿县首个村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中心有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照顾无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贫困老人,包括为这些老人提供一日三餐。
如今,这里有长期居住老人1位、非常住老人7位。8位老人的一日三餐,都在幸福院的爱心食堂里吃。
午餐是一碗冬瓜炖肉、一个白面馒头,69岁的毕泗省吃得很满足。此前,他孤身一人过日子,在食堂里吃饭的这4年多,他觉得自己太幸福了。
52岁的孙凤英是日间照料中心的护理员,除做饭外,她还承担着给留守老人送饭的任务。原来,对确实因病、残等状况无法到这里吃饭的留守老人,毕庄村实行“两个饭盒”模式,由护理员将一日三餐送往留守老人家中,风雨无阻。
免费的一日三餐看似简单,长久坚持并不容易。为了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实现孝善文化与脱贫帮扶的有机融合,毕庄村还弘扬孝善文化,倡导70周岁以上老人的子女每月拿出不低于100元钱,村集体再补贴10元钱,作为“孝心红包”,定期集中发放到老人手中。同时,成立孝善基金,使之发挥临时救助作用,保障日间照料中心正常运行,打造出人人参与、人人向善的氛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家日间照料中心认真做好让贫困群众吃好饭这件“小事”,这背后,是亲情和温暖,也是脱贫攻坚守望相助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