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就为孩子报早教班,安排各种启蒙教育,上学后又为其安排辅导班,唯恐孩子落后于他人。在他们看来,孩子成长中要面对升学考试和各种竞争,好好学习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那么,只关注学习,能不能培养出好孩子呢?
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张晓嵩接待过不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困惑的家长,这些家长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然而孩子却不能如自己想像中的那样发展。张晓嵩说:“越来越多的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升学,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读初中高中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孩子本身所承受的来自老师、同学和学校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家长成为孩子唯一的依靠和可以倾诉压力的人。如果在此阶段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而一味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或者不断向孩子灌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之类的思想,孩子心里的压力没有出口。久而久之,孩子必定承受不住压力,出现成绩下滑严重、厌学、失眠、烦躁等现象,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
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有的家长会感觉此时和孩子不好沟通。然而,这也是孩子学业压力最重的时候。“孩子无法与家长顺畅沟通,问题不仅仅是青春期的孩子自己内心的冲突或者学业压力导致的,这在孩子未进入青春期前就有了预兆,只是家长没有注意到。”张晓嵩说,就像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在往前走,比如他十五六岁发生的行为问题、心理问题应该是在十二岁之前,甚至还在更早的时候就形成了。如果家长在孩子出现不良情绪后,依然把成绩当作关注的重点,将对孩子心身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家长要改一改判断孩子成功的标准。
张晓嵩提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也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脾气秉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孩子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带来重大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家长每天在家看书,孩子较容易养成爱看书的习惯,日后的学习也会相对轻松;如果家长喜欢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手机,孩子有样学样,也有可能沉迷于这些科技产品无法自拔。家长要求孩子多看书、少玩手机,自己却做不到,会对孩子内心产生很大的冲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张晓嵩认为,家长应注意家庭给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关注成绩之外,家长应拿出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同时,家长要放松自己的心情,因为焦虑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当父母处于焦虑的状态时,即使不向孩子表达什么,孩子也会感到焦虑。家长应该认识到,拥有一个成绩很优秀但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如有一个成绩平平却活泼开朗的孩子,后者更容易感到幸福。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更多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最后,他提醒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让孩子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