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医者慧眼识病 患儿转危为安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8-23 17:44:46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常见于出生28天以内新生儿的疾病,尤其见于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然而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儿科一病区主任玄春花近期却收治了3名出生28天以上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医务人员精准识别病情,给予患儿妥善快速的治疗和护理,3名患儿均顺利痊愈。

  8月3日上午11点半,出生36天的患儿强强(化名)来到了玄春花的诊室。强强的妈妈李女士说强强头一天出现了血便,但考虑到可能是吃奶时吞下了乳头破裂出血的带血母乳,她没有带孩子来医院就诊。第二天,强强又再次出现了颜色鲜红的血便,并伴有睡眠时间较前延长、吃奶量减少、呕吐、醒来时容易哭闹等症状。玄春花听完病情叙述后,随即给强强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其存在腹胀、皮肤黄染的情况。玄春花再次追问患儿病史,了解到强强自出生后皮肤黄染反复出现,且大便性状稀。玄春花结合患儿情况,为其紧急完善了胃肠、肝胆彩超检查,结果提示门静脉(肝的机能血管集合的统称)积气。玄春花考虑患儿可能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简称为“NEC”),随即与团队讨论制定了治疗方案。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导致肠黏膜缺血、缺氧,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该病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症状,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该病的起病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严重时会引发肠穿孔,患儿需要接受手术,切除坏死的肠管。幸运的是,强强没有出现肠穿孔,只需要先禁食、胃肠减压,接受补充营养液、服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应用止血药物等治疗。禁食第二天,强强的腹胀情况消失,未再便血,复查胃肠彩超提示门静脉积气消失;禁食第三天,强强复查粪便常规提示潜血转阴,复查胃肠彩超提示未见异常。经过三天的治疗,强强的病情明显好转。“看到强强因为禁食的饥饿导致哭闹,我们也很心疼。医护人员一边与家长沟通,做好他们的心理安抚工作,一边在孩子哭闹时抱着他哄睡、陪玩,帮助孩子及家长度过最艰难的时刻。”玄春花说。三天的禁食结束后,为让强强的肠胃逐步适应正常饮食,玄春花团队首先安排强强进食氨基酸奶粉进行开奶,等其胃肠功能情况稳定后再逐步转为母乳。经过七天层层考验,强强的各项检查指标都恢复了正常,好转出院。出院后医护人员进行三天随访,了解到患儿状况良好,吸吮有力,无呕吐及腹胀,皮肤黄染消失,大小便正常。

  准确判断病情是开展正确治疗的关键,谈及这三名患儿的治疗过程,玄春花深有感触:“以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几乎发生于早产儿,主因是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统计数据显示1月龄以后的足月儿发病率仅为0.32%,许多临床医生可能因为考虑不到1月龄以后的足月儿也可能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成误诊,十分可惜。”而且,玄春花发现由于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身体上的不适,家长未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或者接诊医生凭经验判断为其他疾病,也可能耽误病情。

  玄春花提醒家长们,28天以上的婴儿,如出现便血、腹胀、嗜睡、吃奶减少、皮肤反复黄染等现象,仍要警惕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