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从一顿没吃成的饭说起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8-25 10:50:21

  在冠县冠星纺织集团采访,员工们讲起一段“一顿没吃成的饭”的往事。

  2010年5月,董事长王凤朝和两位副总到香港谈业务,本来打算在那儿住一夜,但考虑到花费,他们决定返回。因没有直飞济南的飞机,他们先飞上海,“咱在上海吃饭,比香港省多了”,他们这样盘算着。到上海后,王凤朝说:“都到上海了,干脆往济南赶吧,在济南吃,比上海便宜。”于是,他们转机飞济南。到济南后,司机已在机场外等候,“都到家门口了,还是回冠县吧,咱们一起吃夜宵。”王凤朝说。从早上9点在香港搭乘飞机开始,他们已一天没吃东西,饿得前心贴后心,到冠县时,已是凌晨3点多,“都到家了,还在外边吃什么?干脆回家吧。”王凤朝说。于是,香港、上海、济南、冠县,他们念叨了一路,结果还是没吃成。

  在冠星纺织集团,还有许多关于“饭”的故事。比如,10多年前,王凤朝经常去北京跑业务,办完事后他经常和司机一头扎进小胡同,花上10元钱喝碗面条。开着奥迪喝面条,引得周围的人不时围观,还有的指指点点,他们神态自若,该吃吃该喝喝,吃饱喝足上车走人,“在北京谁也不认识咱,不怕人笑话,能省点就省点。”王凤朝自嘲。

  关于“饭”的故事流传下来,这些故事里蕴含的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也流传下来,成为冠星纺织集团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俭建国也在老一代人心中留下深深的记忆。冠县兰沃乡大曲村的赵保法,今年60多岁,对他而言,最深的记忆就是贫穷和饥饿。“小时候过年农村都要上供,有几户穷得买不起上供的肉,就凑钱买一块轮流用,上完供后分开,给各家孩子和老人尝尝。”谈到贫困往事,赵保法记忆犹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依靠棉花种植,大曲村走上富裕路,1982年元旦,赵保法和另一名群众用饱蘸深情的笔给党中央写信,汇报党的富民政策给大曲村带来的巨大变化,1月21日,《人民日报》以《做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农民是多么自豪》为题,将这篇文章在头版头条刊发。赵保法告诉记者,想想那些年吃不上饭的日子,他现在吃什么都觉得很香。

  有人说,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不必再谈节俭过日子了吧?错!古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在贫穷时节约,那是一种无奈;在富裕时节约,才是一种理性和清醒。勤俭节约,实质是一种奋斗精神、创业精神,与贫富无关,人无精神不立,一家、一企如此,一团体、一国家,何尝不是如此?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