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上午,由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摄制的纪录片《孔繁森在赵寨子》首映式在高唐县赵寨子镇党群企服务中心举行。
拍摄团队沿着孔繁森的足迹实地探访,并走访与孔繁森一块工作的同事和被包村干部,全方位展示孔繁森1975年在赵寨子镇驻村期间,帮助百姓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事迹。孔繁森虽然在赵寨子镇包村仅有一年的时间,但他给当地百姓办的那些实事好事,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1975年11月,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带领地直机关80多名干部组成农村工作队来到赵寨子,住进了6个贫困村。孔繁森住在王辛庄村。
有着1000多人的王辛庄村,当时粮食亩产只有100多公斤,年人均收入仅60多元,农民生活非常困难。土地严重碱化是这个村贫困的主要原因。王辛村虽然紧靠引黄二干渠,但地势低洼,水利工程不配套,天旱时引不来黄河水,下了大雨,水又排不出去,加之施肥少,所以造成了村内土地严重碱化。脱贫首先要治“碱”。严冬时节,孔繁森与村党支部、工作队的同志大干20多天,开挖引水渠和排水沟25多公里,实现了土地旱能浇、涝能排,解决了盐碱化问题。
为了增加村民收入,孔繁森动员村民栽树。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仅用几天时间就在河堤上栽了1万多棵毛白杨,在村里栽了2万多棵柳树,在二干渠河滩上种上了芦苇,他又带领村民把村里的一个坑塘挖出来,撒下了1万多尾鱼苗。
孔繁森把王辛村的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有时间就跑到地里参加劳动。麦收季节,他跑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帮助村民割麦子。村民从猪圈里出粪,他跳进去拿起铁揪,一干就是大半晌。一天,孔繁森到村里检查工作,在返乡路上听到路边井里有人喊救命。他二话没说,把外衣一脱,跳下井去,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把落井人救了上来……
一年过去了,孔繁森带领工作队播下的“种子”终于结出了丰硕果实:这一年,王辛庄粮食亩产达到200多公斤,3万多棵毛白杨和柳树生长得郁郁葱葱,收获芦苇1万多公斤,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孔繁森从没有吃过村民家的一顿饭。孔繁森离开王辛村的时候,上百名村民眼含热泪送他上车。
“我们深深地为孔繁森的务实态度、亲民情怀、扎实作风和苦干精神所感动。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继续发扬榜样精神,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为民造福的征程上迈出铿锵步伐。”参加首映式的党员干部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