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鲁西集团斥资11亿元治理“三废”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8-25 11:27:16

 

鲁西集团废水

  零排放车间

  鲁西集团安装的“气体报警员”

  8月15日早7时,一夜狂风暴雨后,鲁西集团园区低洼地面上的积水还未散去,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景致:白云悠闲地飘荡在园区上空,错落有致的建筑与积水相互辉映,路旁的垂柳在微风吹拂下舒展起柔软的腰肢。

  程欣荣在鲁西集团工作28年了。

  身为环保管理部副处长的她,见证了鲁西集团由“化工园区”到“绿色园区”的转变。“咱们以前是典型的化工园区,一眼望去全是光秃秃的机械设备。现在不一样了,你看这天多蓝,树长得多好,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园区’。”

  鲁西集团生态环境的改变,源于其对“三废”(废气、废水、危险废物)进行了有效的治理。

  □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燕通讯员周玉琪

  高标准建设危险废物统一暂存库

  8月15日,程欣荣比以往来得早一些。

  她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将园区从2019年11月起至现在产生的60吨废电池转运到外地处置单位。

  这些废电池是危险废物的一种,目前暂存在园区内一处由厂房临时改建的危险废物零散暂存库中。自今年3月底起,鲁西集团已经陆续关停了11处这种用闲置厂房临时改建的危险废物零散暂存库。

  这座废电池暂存库是鲁西集团计划关停的最后一处危险废物零散暂存库。

  8时21分,一辆带有6节车厢的红色危险废物转运专用车抵达废电池暂存库门口。车上下来两个人——陈浩和张超,他们负责这批废电池的转运。搬运、装车、称重,7个小时后,暂存库被清理干净。

  程欣荣对本次废电池的处置进行了全程跟踪、监督,转运车离开后,她给这处废电池暂存库重新上了锁。她的这一举动,意味着鲁西集团已告别危险废物零散贮存的历史,实现了园区危险废物集中管理。

  对关停12处零散危险废物暂存库的初衷,程欣荣作了解释:“原来一个企业一个危险废物暂存库。这些零散的危废库全是由园区内闲置的厂房临时改建的,虽然制订了管理标准,但各单位执行起来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管理起来也很麻烦。”

  零散危险废物暂存库被取消了,那鲁西集团园区各单位产生的危险废物又该何去何从呢?

  原来,2019年12月,鲁西集团已投资500万元筹建园区危险废物统一暂存库。今年3月,这座占地1600㎡的高标准危险废物统一暂存库建成投用,园区产生的8大类20小类危险废物均可在此贮存。

  在建设危险废物统一暂存库的同时,为尽可能地减少危险废物外协第三方处置存在的潜在风险,鲁西集团又陆续配套建设了污泥干化、等离子焚烧、固体废物综合处置、重组分焚烧、废碱液焚烧、废浆液处置等固危废综合处置项目。

  程欣荣介绍,现在鲁西集团园区产生的危险废物,除了部分含重金属类、化验室废液、废旧电瓶等特殊物资需要转运到有资质的第三方处置单位外,其余危险废物均可实现不出园区内部处置。

  率先实现化工园区废水“零排放”

  3时40分,鲁西集团废水零排放车间传出“哗哗”的流水声。

  郭文勇和着水流的节拍,踏进了这座耗资6亿多元、占地20000㎡的车间。他是鲁西集团环保管理部科长之一,分管水资源管理工作。每日到废水零排放车间转上两圈,已成为郭文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装置都是我们集团自主研发的,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小时处理废水1300㎡,这项技术在国内化工行业中属首例。”郭文勇滔滔不绝地介绍废水零排放装置的同时,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

  鲁西集团为何要建设这座车间?

  其一,与赵牛河有关。赵牛河的源头在鲁西集团内,园区内的废水虽然经过生化处理达标后排入河道,但因河道的环境容量所限,污染物长期富集仍然会对河流中下游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减少对赵牛河水质的影响,不向河道内排放园区废水是最好的方式。”郭文勇说。

  其二,节约水资源。郭文勇提供的资料显示,鲁西集团每小时用水量5000㎡。以当前工业用水2元/㎡的价格计算,鲁西集团一小时仅用水成本就要1万元。“将废水重复利用,既能节省成本,又能节约水资源。”

  为实现“不向赵牛河排放废水”和“节约水资源”的双重目标,2015年10月,鲁西集团组建废水零排放项目组,正式走上了探索研发废水零排放技术的道路。

  项目分两期,一期设计处理能力600㎡/h,主要处理化水浓水和树脂再生水,于2017年4月投入使用。二期设计处理能力1200㎡/h,主要处理高盐水、循环排污水和生化处理后的废水,于2019年5月投入使用。

  目前,鲁西集团1300㎡/h的废水,经废水零排放装置处理后,可循环利用1100㎡现了向赵牛河“零排放”和“节约水资源”的目标。同时,也为其他化工园区实施废水零排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郭文勇介绍,废水在循环利用过程中,副产氯化钠、芒硝和钙泥三种产品。“氯化钠作为氯碱化工原料、钙泥作为锅炉脱硫剂供园区内部使用,芒硝作为造纸、玻璃等工业化工原料或添加剂,向外出售。”

  3659个24小时“气体报警员”

  8月16日9时21分,董宜胜的手机上接收到一条报警信息:西区灌装站2#平台东南氯气超标。

  董宜胜也是鲁西集团环保管理部的科长,他分管废气治理工作。接到报警信息后,董宜胜立即换上防护鞋、戴好安全帽,朝着信息中提示的地点奔去。可经过半个小时的排查,他既没找到漏点,也嗅不出异味儿。

  “原因到底出在哪?”董宜胜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在他打算重新排查一遍的时候,突然发现“报警员”探头上蒙了一层水雾。“它很敏感,因下雨影响,监测仪探头受潮或进水都有可能造成监测仪误报警。”

  董宜胜所说的“报警员”,是鲁西集团2014年9月斥资4.6亿元自主研发的“有毒有害大气环境安全风险预警体系”中的一个监测点位。

  截至目前,这个系统共布设点位3659个,可实现园区大气24小时在线监测。

  鲁西集团的3659个“报警员”,分别布设在四个区域:装置内部、装置之间、园区边界和园区周边5平方公里的区域,形成了园区大气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只要生产装置出现异常,监测仪可自动报警,园区能瞬时启动联动机制。

  对于为何要研发“有毒有害大气环境安全风险预警体系”,董宜胜解释:“原来园区出现漏点,全靠人为排查。这种方式既耽误时间,又不具有可追溯性。预警体系就不一样了,它能准确地排查出报警位置和原因。”

  鲁西集团超前考虑,探索研发化工园区“有毒有害大气环境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并于2016年12月9日首批通过国家生态环境部验收

  验收组专家对其给予高度评价:“项目在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控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为化工园区在环境安全管理领域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在我国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