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秋,天高云淡,碧空如洗。
9 月 4日,“脱贫攻坚一线记者行”融媒体采访团走进东昌府区。脱贫政策落实到位、扶贫产业红红火火、结对帮扶尽职尽责……在和贫困群众的交流中,记者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信心越来越足。贫困群众的笑脸,就是脱贫攻坚最好的答卷。
“希望小屋”圆心愿
“谢谢党委政府,给孩子装修了一个这么好的房间!”9月4日,在闫寺街道李找村,困境儿童静静的奶奶、65岁的郎刘姐一见到记者,便把记者请进屋里,不住地说着感激的话。谈话间,她的脸上绽放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13岁的静静今年刚上初一,父亲因意外交通事故去世,母亲改嫁,爷爷身体残疾,奶奶有慢性病,无劳动能力,他们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平时,静静就和奶奶挤在一张床上睡觉。能拥有一个独立的房间,更好地学习生活,是静静一直以来的心愿。
随行的扶贫干部孙兴介绍,共青团东昌府区委依托“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为静静设计、装修了一间“希望小屋”。洁净的地板砖,崭新的学习桌和橱柜,干净整洁的小床,花架上摆放着绿萝……小屋里布置得非常温馨。墙壁上贴满了静静的奖状,和旁边“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的红色海报相互映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团区委还给静静送来了文具以及《习近平讲故事》等书籍。
静静及家人都特别珍惜这间“希望小屋”。郎刘姐把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将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看见窗户旁边有一滴油污,她赶紧拿来湿毛巾擦掉。“静静刚刚去上学,等她回来的时候,屋里不能有一点灰尘。”郎刘姐说。
“这样的日子很安稳”
9月4日下午3点半,在聊城市鲁信粮食制品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一袋袋面粉分装完毕后,从生产线上“走”下来,被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仓库内。这时,一辆辆大车开进厂区,等待装车。
叉车工将码好的面粉运送到车间门口,装卸工王舒良便和同事们忙碌起来。王舒良今年49岁,前几年得了一场大病,花费了十多万元,因病致贫,是梁水镇镇任老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在鲁信公司做装卸工已经4年了,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公司离家近,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虽然工作累点,但是很安稳,咱心里舒坦!”朴实的王舒良咧着嘴笑了。和他一样,在鲁信公司务工的还有4名贫困群众。
梁水镇镇扶贫站站长王立东介绍,鲁信粮食制品有限公司建厂20余年,是集小麦原粮收储、小麦粉及小麦粉类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9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利税2100万元。“今年,镇政府统筹使用2020年度扶贫产业专项资金549万元,购买鲁信粮食制品有限公司小麦加工制粉生产线,然后返租给该企业。”王立东介绍。
王立东说,该项目合约期为3年,每年收取6%的租金作为年度产业项目收益,收益金额32.94万元。合同期满后,企业花费549万元回购。该项目可带动镇域内插花村贫困人员及即时帮扶人员812户1444人实现稳定增收,并增加96个插花村的村集体收入。“目前,该公司共有两条面粉生产线,属于扶贫产业项目的生产线刚通过验收,即将投产。”王立东说。
村社共建,“满盘皆活活”
当天下午5点,56岁的董凤荣正在鲁化路储运公司家属院打扫卫生。“我每天8点上班,一天至少要打扫3遍。”董凤荣是斗虎屯镇山赵村村民,如今已经在城里上班两个多月了,每个月领2000多元工资。
今年,东昌府区探索“村社共建,城乡共融”模式,走出了一条扶贫新路。新区街道无人管理小区较多,而且很多小区仅有一两栋楼。因为业主少、物业费总额小,大型物业公司不愿承接,小区无人管理,不同程度存在着秩序混乱、卫生脏乱差等问题。新区街道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让社区与斗虎屯镇贫困村党支部结对互助,由贫困村党支部领办物业合作社,组织贫困群众到新区街道无人管理小区从事物业保洁服务。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小区管理难题,还能帮助农村困难群众就业,增加了贫困村集体收入。目前,首批27名身着统一工装的贫困群众,已在39个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上岗。板桥社区专职副书记葛卫庆介绍,储运公司家属院仅有1栋楼60户居民,自从有了专门的保洁员,小区卫生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山赵村党支部领办举阳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在储运公司家属院门口开设了一家“扶贫便利小店”,把贫困村的千层豆腐、无公害葡萄、红薯粉皮、熏鸡等农产品摆到了城里的货架上。城区居民可以扫码购买,下单后,小区保洁人员担任“快递员”,送货上门。“家门口不光比以前干净多了,买生活用品也方便多了。”小区居民李桂平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