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塔吊、砂土车……9月21日,莘县高铁新城,莘县一中新校建设施工进场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三通三平工作已经完毕。“莘县一中新校建设是县里承诺的十件教育实事之一,明年一期将投入使用,2022年全部投入使用。”莘县教体局局长田丹介绍。
自8月13日全市干部作风整顿动员大会召开后,莘县针对教育工作群众满意度不高的情况,就群众关注的热点,承诺办好十件教育实事,陆续启动了教育基础设施改善、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培育、教育改革创新等工作,掀起了莘县教育的“不破不立、破立结合”。
破:莘县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群众对教育工作不满意
立:正视问题,转变工作作风
莘县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历史上名儒荟萃,志士闪耀。新中国成立以来,莘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过去20年间,莘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在全市名列前茅。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莘县教育“县城挤”“乡村弱”,学位不足等问题陆续暴露,县城区学位增速明显低于学生人数增速,“年年解决大班额,年年出现大班额”。据估算,今后5年,莘县将有初中学位缺口17000余个,高中学位缺口43000余个。这些问题,让群众对教育工作打了“差评”,这也在2019年全省教育满意度调查和今年上半年的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得到了体现。
发展为了人民,人民满意是工作标准。莘县按照全市干部作风整顿动员大会的精神,下定决心革除作风积弊,全力以赴搞好为民服务,8月21日即召开全县教育工作大会,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十件实事》政策,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落实。
建设城区2处公办幼儿园,启动建设50个农村社区幼儿园,新增学位9360个;城区每年新增学位5000个,到2022年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投资20亿元,高标准建设拥有3.5万个学位的莘县一中新校……围绕这些目标的落实,莘县教体系统的全体人员立即行动起来。
每天一早跑现场督导教育项目建设,下午调度十件教育实事的落实情况,这样“脚不沾地”的日子,到任教体局不久的田丹足足过了一个月。9月21日,田丹直言:“和乡镇相比,大家都说县直部门的工作相对清闲,但到教体局任职以来,我感觉这里比乡镇的工作更紧张。”
为了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不仅局长,其他工作人员也很“拼”。在莘县教体局,全体工作人员起早贪黑到学校督导项目建设、教育教学、招生考试……
记者在莘县教体局五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发现,3位女同志的日常工作状态也是如此。每天一早就开始拨打电话,打通之后将家长意见建议记录在案,记录完紧接着就要拨打下一个。工作人员一边记录下“学校教师频繁换人,教学质量差”,一边说“群众的批评是对我们的鞭策”。为了提高群众满意度,莘县教体系统一方面遍访各学校校长、副校长、班主任和教师,另一方面以实地走访、电话咨询等方式遍访学生家长,了解他们最关心关注的事,集中进行整改提升。
破:和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的渴望相比,莘县财力相对薄弱
立:把教育作为财政的“第一投入”
莘县有着蓬勃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正快速扩张。今年以来,莘县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屡次刷新了高质量发展的“莘县速度”: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市第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市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居全市第4位;争取专项债券81.65亿元,总量居全市第1位;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1个,实际到位资金14.58亿元……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物质基础是教育投入不断扩大的保障,为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提供了强大经济支持。但当前莘县财力相对薄弱的现状仍然让该县广大党员干部感到“挠头”。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莘县没有把财力薄弱作为民生工作滞后的借口,反而把教育投入作为县财政的“第一投入”。
不久前,县委书记王峰为未来两年的教育工作定下了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上一个项目也要建学校,有一个编制也要留给教师,有一元钱也要花在孩子们身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按照这个基调,莘县县委成立了教育工作委员会,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兼任县委教育工委书记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敏介绍,莘县虽然财力薄弱,但将把教育事业作为头等大事和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在财政投入上,莘县将不折不扣落实教师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全县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要求,落实好生均50元的教师绩效工资增量、生均80元的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费和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每月增加100元等措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莘县的“教育书记”“教育镇长”多了。为加大教育投入,莘县要求各镇街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到学校走一走,多与校长和老师聊一聊,多解难事、多办好事,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及时分析和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财力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到优先保障。一段时间以来,徐庄镇党委书记郭继锋、镇长黄启华到镇上的学校去的次数多了,他们表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就要多关心教育工作,多关心教师,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破:农村教师渴望进城,城里的年轻优秀教师流失
立:让莘县教师成为人才就职首选
2018年,莘县城区某高中的李老师在职称待遇长期无法落实、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辞职后到省内一所重点高中任教。工作两年后,年富力强的李老师直言:“在原单位工作了几年,工资涨得比较少,来到新的环境,收入比之前有了较大提高。”
过去,莘县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因生活环境、待遇等问题,渴望进城工作,城里的年轻优秀教师在触摸到职业“天花板”后,则选择到大城市或私立学校。人才流失是莘县教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如今得到了解决:近日,36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到莘州中学任教。
一所普通高中一次能引来36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和该县向全社会发出重视教育、大抓教育的鲜明导向和强烈信号有直接关系。
这样的导向和信号,让教师们打消了后顾之忧。今年秋季开学后,张彩杰来到燕店联校支教,和她一样,莘县有近200名城区教师分别到农村学校支教。对于到农村支教一事,张彩杰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县里出台了文件,只要尽心尽力教学,我们的待遇会越来越好。”
据统计,莘县共有中小学241所,教师9440人。为提高教师的荣誉感,莘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在教师待遇上投入“真金白银”,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一目标逐步成为现实。职称评聘向基层一线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长期在农村执教的教师可以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把校长从“行政人”还原成“教育人”;加快建设408套农村教师周转房,配齐配全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生活工作用品……一系列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相继落实。
到2022年,全县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活力全面增强,教育品牌更加响亮,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教育质量位居全市前列,实现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转变。这是莘县吹响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冲锋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莘县正浓墨重彩地书写着莘县教育的灿烂历史。教育兴则县域兴,教育旺则人气旺,教育强则民生强,莘县教育正逐渐成为该县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