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直言善谏的忠良贤臣——马周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10-13 11:39:43

  马周(公元601年—648年),唐初宰相,唐代清河茌平人(今聊城市茌平区人)。他出身寒门,从小勤奋好学,尤精《春秋》《诗经》。入朝为官后,马周殚精竭虑,勤谨为政,极力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对促成贞观之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之兴亡,在百姓苦乐

  贞观初年,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开始采取休养生息、与民休息的政策,努力减轻徭役和税赋,提倡节俭,不营建宫殿和大型工程。随着国家一点点富裕起来,到了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不复往日节俭,开始大兴土木,徭役之事也逐渐增多,致使百姓苦不堪言。马周随即向太宗上疏。他引经据典,以夏代至隋朝历代兴亡为鉴,提出“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惟在百姓苦乐”,劝诫唐太宗恢复贞观初年的“俭以息人”的作风,广施德化、少兴徭役、崇尚节俭、重视民心向背。唐太宗看到这封奏疏称赞不已,虚心接受了马周的建议,随即让专供皇室器物的工场停工,不再大肆修建宫殿,减轻了百姓徭役负担,节俭之风日益盛行。

  为政之基,在扬清激浊

  贞观六年(632年),针对当时贪官污吏横行乡里的现状,时任监察御史的马周,上疏唐太宗李世民:“致化之道,在于求贤审官;为政之基,在于扬清激浊。”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方法,在于选用德才兼备的人和对官吏政绩进行考核;治理政事的基础,在于抨击、清除坏人坏事,表彰、发扬好人好事。唐太宗欣然采纳了马周的建议。

  贞观十一年(637年),马周再次就选拔官吏问题上疏。他提出,治理天下必须以百姓为根本,想使百姓安居乐业,关键是选好刺史和县令,如果每州能有一个好刺史,那么整个州郡的百姓都能得到休养生息。自古以来,郡守和县令都是选择那些有贤德的人来担任,若有准备升迁大将或宰相者,必定先试任刺史等地方官。当前,朝廷不可只重视内臣的选拔,而忽视刺史和县令,从而对刺史和县令的人选掉以轻心。唐太宗对马周的意见极为赞赏,下令各州刺史由皇帝亲自选拔,县令则由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人举荐一名德才兼备的人选。马周选贤任能、提拔良吏的观点影响深远,也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严格管理,杜绝公器私用

  马周建议改革驿站制度,提出“飞驿以达警急”,即采取更换驿马的办法,将紧急军政要务快速传递出去,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贞观十二年(638年),针对当时有些达官贵人常利用驿马搭送私信的现象,马周上疏建议唐太宗改革驿站制度,严格对驿马的使用管理,建议把驿马的尾巴毛剪掉,这样驿马在路上就非常醒目,有效杜绝驿马因私滥用。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