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努力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学到数学。
一、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讲解“千克和克的比较”时,我利用学生爱玩爱动的心理,课前安排每个学生带了1千克重的物品和一些花生。我让他们的左手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右手拿1粒花生(大约1克),两只手同时掂。学生很有兴趣地“玩”,还相互交换物品掂一掂。这时我问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掂量,你们觉得哪只手中的东西重?”学生们很自然地认为1千克重。这使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认识了“千克和克”的计量单位的大小,让孩子明白了“克”是计量较轻物品的单位,“千克”是计量较重物品的单位。同学们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会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
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的概念,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在讲解“周长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同桌之间合作量一量自己的头围、腰围、桌面等物体一周的长度,让学生通过测量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
三、在生活实践中突破难点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缺乏空间想象力。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因此我精心设计教案,通过课件展示,让长方体和正方体动起来,从不同的面展开,让同学看是什么图形,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剪长方体、正方体纸盒,使学生对展开图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安排,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种注重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联系的学习方式,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方式和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莘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