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1日,冠县经济开发区被列入山东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今年1月23日,冠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因“改革措施得力,改革成效突出”,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冠县经济开发区率先破解体制机制改革难题,得益于两个“药方”:凝聚改革人才、盘活闲置资源。也正是这两个“药方”,使得该区改革成效突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冠县经济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6.7%。
一次考察——
催生改革试点落地
2019年8月21日,对冠县经济开发区而言,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当天,冠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郑重地向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递交“申请成为聊城市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的书面申请,并成功获批。
冠县经济开发区申请改革创新试点,与一次考察有关。2019年,为推动冠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冠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深化改革的先行区,市委副书记、冠县县委书记李春田安排部署冠县经济开发区对标先进发达园区进行合作共建。
当年3月26日,冠县经济开发区6位主要负责人赴山东省2个先进工业园区——山东兖州工业园区、济北经济开发区,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学习。归来后,他们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
2019年7月,冠县经济开发区全面剥离社会管理事务,并将原来管辖的21个村庄划归崇文、烟庄街道办事处管理。恰在此时,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召开,鼓励开发区探索创新、先行先试。
“当时我们的改革正在进行,便申报了试点。”冠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崔行飞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无意间透露出该区的超前意识。成为改革试点后,冠县经济开发区正式拉开了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幕。
选贤任能——
聚好一线“改革人才”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实践表明,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扎实落地,关键在人。冠县经济开发区在此次改革中着力探索创新,建立起了“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为改革聚好了人才。
“改革的第一根硬骨头是分流人员,开发区原有工作人员89人,平均年龄46岁,学历偏低,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为给改革注入新鲜血液,崔行飞顶着压力,将其中78名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工作人员分流至县直单位和街道。
山东省对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总的要求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推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体制。冠县财政出资1亿元,成立冠县华冠资产运营有限公司,作为冠县经济开发区市场化运营的主体。
冠县经济开发区将78名工作人员分流后,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华冠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和15名平均年龄30岁、本科学历以上的工作人员。就此,开发区打造出一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年轻化、专业化队伍。在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上,崔行飞也下足了功夫。改革前,冠县经济开发区党政领导班子共12人,改革后,设“一正三副”,除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由崔行飞兼任外,其余3名副主任全部重新从县直部门择优选聘。
截至2019年12月14日,冠县经济开发区彻底完成包括健全薪酬制度、规范管辖面积、优化创新政策等在内的14项改革任务。今年1月23日,冠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的称号。
盘活资源——
变“赛雅”为“新兴产业园”
改革只是一个措施,最终的发展才是目的。在完成14项改革任务后,冠县经济开发区将全部精力转移到了招商引资上。“园区原有一些闲置的土地和项目,把这些闲置资源盘活是见效比较快的措施之一。”崔行飞介绍。
今年1月,冠县成立开发区现有资源处置开发领导小组,建立起由县政府、银行、企业、开发区管委会共同组成的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并组建联合普查工作组,对冠县经济开发区辖区内的企业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其发展现状。
通过对369家企业历时一个月的排查,联合普查工作组发现,开发区共有闲置、半闲置、停产企业26家,涉及土地140公顷。工作组将这些闲置资源打包纳入华冠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并利用盘活后的资源开展双招双引。
赛雅标准化厂房是华冠运营有限公司盘活的首个闲置资源。“赛雅标准化厂房2016年建成,长期未得到有效利用。”崔行飞经慎重考虑,在与各方协商,并请示县委、县政府后,最终确定了“搁置争议,改造升级”的处置方式。改造升级后的赛雅标准化厂房更名为“新兴产业园”,将原有传统产业“升级”为新兴产业。冠县华冠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喜江说:“取名新兴产业园有三层含义:新的生命、新兴的产业和新的市场主体。”
截至目前,已有23个项目确定入驻冠县新兴产业园,其中,10个项目已开始建设。“来这里投资,主要因为政策好,前3年租金全免,后2年减半。”已完成选址事宜的北京漫水谣食品有限公司冠县项目负责人李如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