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首次在实验室外证实在冷链运输特殊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本次发现提示,在防范境外感染者输入的同时,需注意在境外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将病毒输入的风险。这同时高度警示,要坚持人、物同防,不仅要全面做好境外人员、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聊入聊人员的追踪管理工作,同时要做好农贸市场、冷链食品的监测工作。
新冠病毒传染性强,可经呼吸道飞沫、人员密切接触、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多种途径传播,而人群又普通易感,这是目前全球大流行的主要原因。但任何一种传染病的防控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可言。传染病的防控通常有三种做法,分别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的决定性成果已经证实了这三种做法的有效性。随着我国对新冠肺炎认识的深入和防控经验的积累,病毒的“弱点”也被发现,比如新冠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认真做好个人卫生和防护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保护自己免于感染。
目前秋冬季已经来临,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将迎来高发季,流感和新冠肺炎病毒均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存在叠加的风险,使疫情防控难度增加。纵观国际国内疫情,我们仍然要始终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严格落实“四早”要求,继续压实“四方责任”,夯实医院救治、社区防控两大阵地,营造群防群控、专群结合的防控格局,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要树立个人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个人和家庭主体责任,让每个人真正成为自身健康的主人,全面提升公民健康素养,切实做到人人做表率,人人显担当,爱家爱国,守望相助。
第一,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实做好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城市家庭要经常打扫卫生,保持干净整洁通风,不乱丢垃圾,使用过的口罩、手套、纸巾不随意丢弃,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环境。农村家庭要对垃圾乱倒、污水乱泼、乱搭乱建、柴草杂物乱放、粪土乱堆等现象进行清理整治,确保居住环境整洁美观。
第二,科学佩戴口罩。在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口罩相当于我们的“标配”,选择合格的口罩很重要,一定要用医用外科口罩或者一次性的医用口罩,不要戴防尘口罩或纱布口罩;口罩原则上是一次性使用,不要重复使用;要正确地佩戴口罩,确保完全覆盖住口鼻和下巴。
第三,勤洗手。可采取流动水洗手或采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的方法。做到咳嗽和打喷嚏后,饭前便后,触摸门把手、电梯按钮后,触摸钱币后、下班回家后洗手。
第四,少聚集。保持距离不扎堆,聚会、聚餐少参加,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及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等。
第五,实行分餐制。外出就餐提倡“餐具专用、合理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点菜减量,厉行节约”。
第六,做好清洁消毒与通风。含氯消毒剂按照说明书现用现配,配制时要做好面部和皮肤防护,佩戴口罩、手套。定期对桌面、台面、地面等物体表面及门把手、厕所等清洁消毒。居家要勤开窗通风,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像我们北方地区的冬天,不要直接地对流,窗户开的大小要适当地掌握,避免受寒感冒。每天定期开窗3到4次,每次10到15分钟。
第七,遵守社交礼仪。不随地吐痰,咳嗽、喷嚏遮住口鼻,见面握手改招手,“1米线”既是文明线,也是安全线。
第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具、餐具清洁,勤晒衣被。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的垃圾箱内。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注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第九,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在今年秋冬季可能存在新冠肺炎与流感叠加流行的情况下,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护人员,这些流感的高危人群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第十,主动做好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检测。家中常备体温计、一次性医用口罩、家庭用消毒用品等物资。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或者说是患病易加重人群,比如大于65岁的老人,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肥胖、孕妇、重度吸烟者,家庭成员要对他们重点关注。一旦家庭成员自觉不适,要主动测体温,如果发现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不要自行购药服药,延误诊疗时间,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戴好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就近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