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的孩子终于有自己的红色教材了!”这是10月13日,记者在东昌府区红色文化教材系列丛书边用边改启动会现场听到的最多的话。
从东昌府区率先开展感恩教育、中华诗词诵读和才艺培养三项活动,到党史国史教育进课堂,我市教体系统传承红色基因的步伐从未停止。10月13日,教材边用边改启动会议在聊城七中召开,我市基于本地资源倾力打造的红色文化系列教材也进入试用阶段。
打造东昌风格凝聚红色力量
从建立第一个鲁西农村党支部的聂子政,到“华北抗日三烈士”范筑先、张郁光、姚第鸿,再到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我市有着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的生动素材。然而,如何打造各学段之间递进衔接、融会贯通的教育体系,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聊城市关工委决定编写红色文化系列教材。
“教材既要讲清楚党的成长史、发展史、革命史、建设史,又应全方位地展示本地的红色资源、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小学低中高段组长、阳光小学教师许彬介绍,“从案例的选取到课程资源的拓展,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红色教育资源,做适合聊城孩子的红色教育。”
如今,这套具有东昌风格、聊城烙印、山东特色、全国首创的红色文化系列教材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在总结聊城市红色文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教材编撰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于创新”4种红色基因为着力点,形成了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一体化传承格局。
“红色文化系列教材各分册之间统一整体架构,各学段之间融会贯通,将成为中小学生和幼儿思想政治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补充。”东昌府区教工委副书记、区教体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建吾说。
虽然教材尚处于试用阶段,但老师们一个个都信心十足。“作为‘先行者’,我们必定会经历‘摸着石头过河’的困难时期,但将全力以赴,让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真正扎根在每位学生心中。”光明小学副校长吕建新在边用边改研讨会上如是说道。
克服重重困难接力传递梦想
今年7月18日,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回顾教材的编撰过程,东昌府区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月宽用“重塑”一词总结了当时的艰辛:“红色基因教育读本编撰工作,是对每一位参与教师的一次灵魂的‘重塑’,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在最短的时间里,编撰工作全面展开。从全区遴选出的思政、历史、语文3个学科的38位优秀教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在不到60天的时间里,8个编写小组全员在岗,全天在线,放弃假期的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教材编撰工作。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欣喜,有焦虑、有痛苦。”因国内缺少学前教育阶段的红色文化教材样本,学前组主编、东昌府区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园长朱月红带领的学前组在编写过程中困难重重。从连续多次全面翻新课程方案,到向多方求教,参考国外学前教育课程案例,再到自主创作10余首红色童谣,一组人在50余天内基本是“昼夜不歇”。
这是编写组全体成员的一个缩影。一天天的夜以继日,一次次的推倒重来;学术争论中,大家没少争个面红耳赤;每一次的研讨会过后,又不知有多少老师红着眼圈,顶着压力从头再写、再编;还有累倒住院仍情系工作的高锟老师,白日编写教材、晚上去医院陪伴病重父亲的赵春梅老师等。
“党交给我们的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我们必须高质量完成,绝不退缩。”高锟老师在病床上的一席话,体现出的是编写教师们的坚定毅力与顽强斗志。
如今,参与边用边改工作的106位教师接过接力棒,在实践中,努力凝练出更加体系化、科学化,更具聊城特色的红色教材。“编撰任务预计于年底前完成。我们会继续攻坚克难、不断进取,努力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红色基因教育教材。”李月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