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是农业大县、粮食大县,全县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超过9.33万公顷。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就业。闲置的农田需要有人耕种。因此,冠县不断鼓励土地流转,并于2018年开始推行土地托管模式。这两种模式目前运行情况如何?10月17日,记者来到冠县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效果
定制化促高产,机械化促高效
自2018年起,范寨镇范寨村村民曹光平就为家中的0.2公顷农田购买了“邮农场”土地托管服务,成为周边勇于尝鲜的一批人之一。次年,他看到收成很好,干脆把剩下的0.73公顷农田全部托管出去,只留了一小块边角地做对比。
曹光平的庭院里堆放着两堆玉米。一堆是托管的地里长出来的,另一堆是对比田里的。前者的整体个头比后者的大,而且几乎没有突尖、不饱满的情况。“我估算了一下,两者每公顷的产量差1.5吨左右。”曹光平说。
被托管出去的农田中施用的肥料和农药都是定制的,曹光平认为,这是增产的主要原因。此外,像他这样的农户在收获、播种、打药等环节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但对于种粮大户来说,使用自己的机械,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而且时间自由、更加方便。
甘官屯镇后王二寨村种粮大户张维峰今年承包了约26.67公顷农田。利用大型机械,他10天就收割完了农作物。“这还是因为我种了玉米、大豆、花生3样作物,所以速度慢些。如果全是玉米,5天就能搞定了!”张维峰说,此外,规模化种粮还省掉了不少成本,每公顷可以节省人工和机械租赁费用约3000元。
保障服务提上去,风险降下来
土地托管等方式虽然提高了种粮效益,但气候、水、肥等外界因素有可能造成减产。冠县建立健全保障性服务,减少农户种粮风险。
今年8月份雨水较多,甘官屯镇、范寨镇、辛集镇等地部分农户的玉米因倒伏造成减产。张维峰就有3.33公顷玉米受到影响,所幸,他购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像我这种种粮大户,保费是每公顷540元,但实际需要承担的只有100多元,其他部分由政府补贴。”张维峰说,“如果遇到绝产,每公顷玉米可获赔12000多元。这份保险让我吃了定心丸。”
在冠县,大片新近被深松过的土地上刚播种了小麦。“深松主要是打破较深的坚硬土壤,让作物的根系扎得更深。深松对提高作物抗倒伏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等都有好处。一般来说,土壤耕种3年左右,就要深松一次。”冠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宁保友介绍。冠县购买了一批深松机械,免费为农户服务。机械上安装了深松设备,以保证效果。
对曹光平来说,尝试土地托管服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肥料质量有保障。曹光平早些年买到过劣质肥料,当年粮食收成很差。“目前我用的肥料,背后都有相关部门做保障。我文化程度不高,选择相信政府,这样心里更有底。”
曹绍峰是范寨镇大纸坊头村“邮农场”服务专员。这两年来,他经常遇到农户不按科学方法施肥的事。“有的农户认为,肥料用得多,庄稼长势就好,这显然不对。”在曹绍峰的指导下,不少农户逐渐掌握了科学用肥的知识。意义
从土地中释放双手享受土地托管服务后,服务专员承包了打药、浇水等工作,就连麦种包衣都要负责。曹光平的主要任务是去帮忙认认地头,农忙时也不需要长期盯在地里。腾出来的大把时间,曹光平用来养羊,每年增收约3万元。“以前给家里的0.93公顷农田打药,俺两口子要背着二三十公斤的药桶干上一天。现在服务专员操作无人机,20分钟就能搞定!”曹光平说。
贾镇荆楼村村民荆兆宾把家中的0.87公顷耕地流转给了同村的种粮大户荆兆洪,每年有1.1万元的流转费用。他又在荆兆洪的农场打工,一年到头有4万多元的工资不说,还掌握了农机操作技术。
近年来,冠县被托管土地的面积实现了连季翻番,而土地流转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10月17日,张维峰又签订了3.33公顷土地的流转合同,其中,大部分人是村民主动找上门的,这有些出乎张维峰的意料。“今年整体收成好,按说不会有这么多人愿意流转土地。之所以会这样,我认为是农民的眼光放长远了,不再着眼于种粮的收入。他们利用从土地中释放出来的双手,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张维峰说。
在如今的冠县,万里沃野正是因为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被充分利用,才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换来了群众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