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瓜果飘香。走进阳谷县阿城镇孙楼村的蔬菜交易市场,西葫芦、黄瓜、豆角、芹菜……村党支部书记魏长水正带着10多个工人分拣、称重、装箱。“这些蔬菜都是销往菏泽、济宁的,百分之百生态有机菜,一天能走两三车。”魏长水自信地说。
以前的孙楼人可没有这样的底气。作为阿城镇人口第一大村,尽管该村蔬菜种植历史久远,环境得天独厚,却因为村民缺乏市场眼光,没有创新品种,加之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老字号”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大家只能守着沃土受穷。
痛则思变。一番“把脉问诊”后,村党支部开出良方:依托蔬菜产业基础,发挥村党支部致富“领头雁”作用,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中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变村民“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
为切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孙楼村党支部组织菜农代表外出学习参观,回村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商定合作社的出资构成、参股方式、入股程序、利益分配、运转经营等具体细节,厘清了合作社和党支部之间的关系。2019年4月,魏长水代表村集体,联合5名党员,注册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孙楼村农业种植合作社,群众信服的合作社“班底”顺利组建。“党员干部带头入股,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和观望情绪。”党员孙玉增说,4月27日,在社员入股认筹大会上,短短半个多小时就募集股金8.15万元。
村民变社员,五指攥成拳。自孙楼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来,入社农户已发展到97户,并建成了蔬菜交易市场。更欣慰的是,目前,合作社社员共有蔬菜大棚158个,占全村大棚总数的三分之二,种植面积达13公顷,全年蔬菜总产量275万公斤。
合作社优先雇用以土地入股的村民到合作社里“打零工”,让他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贫困群众徐保清是合作社的一名“管理员”,每天在菜市场看管地磅。他唯一的儿子因车祸去世,徐保清和老伴都患有疾病,原先的生活过得很艰辛。“要不是合作社帮忙,真不知道日子该咋过。”徐保清动情地说,“我70岁了,年纪大了不愿意出去打工,来合作社干活每月有固定收入,再加上低保、小麦补贴、土地承包费,老两口一年能攒6000多元钱。”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也让村集体经济获得了“第一桶金”。今年5月1日,在第一次分红大会上,合作社拿出1.63万元进行分红,村集体获得分红1000元。同时,合作社将精包装蔬菜销售收益的25%(1.5万元)作为经营性奖励资金,分给村集体。“我们计划年底再进行一次分红,村集体收益能达到3万元左右。”魏长水说。
如何让群众少花钱、多挣钱,合作社能发展、有收入,村集体有变化、增威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合作社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村集体集中采购大棚农资,为社员节约25万余元,合作社收入3万元;销售精包装蔬菜2万余公斤,合作社收入6万元;通过收取蔬菜交易市场管理费,每天收入400—800元,合作社收入7万余元。自去年4月以来,合作社共盈利16万余元。
“是领办,更是领路。”好处立竿见影,也更坚定了魏长水的发展信心,“目前,合作社已被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正申请绿色食品认证。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济南的商超销售精品蔬菜,推行‘企业+基地+网店’交易模式,进一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将孙楼村蔬菜的牌子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