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自然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根本好转,才能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聊城所在黄河重点生态区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系统不稳定,我希望能为黄河流域的生态改善作出一些贡献,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11月4日,记者来到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永金告诉记者。
2002年,陈永金走进沙漠,第一次看到了胡杨林:“那一刻,我被胡杨林不屈不挠的形态和绝美的色彩惊呆了。那伸展的枝干,那磅礴的气势,让我感受到胡杨林抗击沙漠侵蚀的顽强意志和大自然的凄美!”他被那数千年不朽、不改初衷的执着与坚守深深震撼了,他的内心仿佛瞬间被击中,忽然真正明白了自己进行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执着前行,助力沙漠变绿洲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该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不仅关系到西北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2002年,陈永金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学习,并在新疆一待就是6年,一直在进行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之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塔里木河下游近400公里河道断流,罗布泊也逐渐干涸,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灾害天气增多,村民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被迫搬离。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那些年,我在塔里木河流域取样、做调研,走进过罗布泊,触摸过楼兰古城。有一次做调研时,遇到了沙尘暴,我们抓紧躲进了胡杨林里。滚滚沙墙呼啸而至,空中全都是沙砾,我趴在枯死的胡杨木树干下根本睁不开眼、张不开嘴,只听得沙土的呼啸声和胡杨林在风中的哀嚎和咆哮。风沙过后,我抬起头来,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样。”陈永金感慨地说,恶劣的生态已经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抓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要在中上游进行治理,合理安排生态输水,先保护城市用水,确保生态用水;鉴于河流含沙量大、水流缓的现状,要强化河道治理;在河道上种植一些耗水量小的植物……”陈永金和研究团队成员认真研究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思路、布局、实施方案,形成了调研报告并发表了相关论文。
为修复恶劣的生态环境,国家在塔里木河流域实施了灌区节水改造、生态输水、河道治理、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等工程和措施,实现年节水27.22亿立方米,下游植被恢复和改善的面积达2285平方公里,其中沙地面积减少854平方公里,塔里木河流域重新焕发了无限活力。
“在古楼兰、在罗布泊、在沙漠里研究生态保护感觉特别有意义。看着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红柳由疏至密,充满生机的绿色走廊逐步延伸,我感到自己做的事是有价值的,心里充满了自豪。”地变绿了,水变清了,陈永金的付出也获得了回报,他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新疆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守护乡愁,释放绿色动能
“聊城虽然没有环境退化问题,但多年来使用农药、过度用水等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2008年,博士毕业的陈永金来到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始对聊城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乡愁非愁,而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绿色发展与生命、生存、生活这三“生”相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聊城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应借助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东风,描绘‘三生三美’聊城画卷,打造乡村振兴的聊城模式。”陈永金的《“三生三美”聊城画卷建设途径与对策研究》入选了“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项目。他选择了9个县市区的2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作为研究对象,从土地经营方式、土地流转、产品销售、产业化与生态化等多方面调查了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了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电商销售占比低、产业生态化水平低等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重视人才资源、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以淘宝村为代表的电商建设、多部门合作呵护乡村产业、选好“头雁”等建议。
绿色,是一座城市的底色。绿色发展,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是一场全方位、全过程、系统性的深刻革命。多年来,陈永金坚持不懈地向环境要未来,主持了《聊城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现代农业先行区研究》《聊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研究》《全域水城建设研究》等多个省市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与荣誉10多项,为生态环境向好和乡村振兴默默作着贡献。
虽然离开新疆已经十几年了,但是陈永金依然进行着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研究,并主持完成了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塔里木河中游堤防修建对胡杨种群格局的影响》。如今,他每年都会抽出时间重回塔里木河,去看看越来越绿的河道、越来越清的河水以及心中难以割舍的胡杨木,汲取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