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量粮食的官斗、播种用的耧车、渡河用的木船……说起这些老物件,很多人只是在电视中见过。而在位于黄河滩区的濮阳县王称堌镇,却有这样一位农民,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投资1000余万元建起了黄河民俗博物馆,先后把6000余件老物件“淘”到了新家,供乡邻和游客免费参观。他就是王称堌镇小屯村的范发文。
“黄河文化是咱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土生土长的黄河人,必须把它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5月30日,在王称堌镇黄河民俗博物馆,范发文打开了话匣子。
黄河民俗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十几个展厅,陈设着黄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各种生活用具、农用工具、纺织工具、交通工具,在这些看似破破烂烂老物件上,总能看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黄河相关的点点滴滴。
“修建黄河民俗博物馆,滩区迁建是个‘催化剂’。”范发文如是说。这几年,滩区居民陆续搬了新家,一些老家具和生产工具没了去处。看着这些有着厚重历史记忆的老物件,范发文心想,它们是时代的见证,扔了就没了,将来孩子们还怎么了解前辈的生活呢?不如把它们保存下来留给后人,让他们知道这段历史,于是他就动了当“收藏家”的心思。
为了收集更多有价值的老物件,范发文经常开车到濮阳市各县区和周边市县农村转悠“淘宝”;他还和一些常年在农村收废品的人交上了朋友,请他们帮忙打听、提供线索。一来二去,大家给范发文起了个“破烂王”的外号。
范发文在收集老旧物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诚意和执着,常常让物主感到不给他就说不过去。一次,他听同行介绍河北省大名县有一件叫作“官斗”的藏品,先后8次前往收购;一只荆条编织的粮囤,也是他多次拎着礼物登门拜访换来的。
做收藏很难,尤其是对只上到小学四年级的范发文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他不懂就问,谁懂问谁,从王称堌镇一中的一位老师到市里的几位民俗文化专家,范发文都和他们保持着频繁而密切的联系,随时请教自己在物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范发文的坚守下,黄河民俗博物馆收藏的老物件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今年还被评为了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地处滩区的这家黄河民俗博物馆,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王称堌镇专门帮范发文申请了相关项目资金,依托黄河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确保黄河民俗博物馆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记者 贺德敬 王金勇 李振涛 通讯员 宋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