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濮阳 > 正文

中原油田45岁啦!

来源:档案管理中心编辑:马永欣 发布时间:2020-09-08 11:33:25

  今天是中原油田45岁生日!

  回顾油田45年历史,一代又一代中原石油人前赴后继、攻坚克难、锲而不舍、砥砺奋进,建成了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开启了千万吨级一流油气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1975年9月7日,濮参1井喷出高产工业油流,宣告我国东部又一个大油田——中原油田诞生。数万石油大军旋即从四面八方汇集中原,开始了新中国历史上第十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油大会战。

  1978年底,以文留构造为中心的中央隆起带勘探会战取得重要成果。1979年7月1日,历经半年紧张建设,文中断块区正式投产,成为中原油田开发史上第一枚胜利战果。

  1979年3月5日,位于濮城公社的文35井出油,随后部署的濮1、2、3、4、7等12口井均有不错斩获,一个构造面积大、油层厚,上下几层“楼”、层层都有油的濮城油田随之诞生。

  从濮参1井喷出高产工业油流,到油气当量一路攀升,第一代中原石油人在东濮凹陷5300平方千米的“金琵琶”上,奏响了一曲艰苦创业的时代壮歌。

  会战大军再接再厉,油田相继发现卫城、文东、文南等一批储量规模超千万吨的油气田,原油产量也由1982年的215万吨猛增到1988年的722万吨,跃居全国油气田第四位

  然而,长达10年的高速勘探开发突然减速,后备储量难以为继的矛盾日益显现,油气产量从高峰跌落,勘探开发陷入低谷。1989年到1996年,受限于当时的勘探条件,中原油田“三新”勘探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尚不足会战初期的十分之一。

  1997年到2003年,东濮凹陷深层勘探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大部属于难动用储量,是“挂在墙上的烧饼”,能看到却不能用来“充饥”。

  勘探没有大突破,原油上产举步维艰。新探明储量大幅减少,新动用储量少、品位低,造成油田储采平衡系数大幅度下降,油水井损坏进入高峰期,含水升快,自然递减率居高不下,油田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1989年开始,中原油田原油产量一路下滑,到2003年年产原油已降至360万吨。

  为了摆脱困境,中原油田大力实施资源扩充战略,积极寻求新的资源接替阵地。从那时起,实现勘探突破,找到千万吨级大油田的梦想,就永久定格在第一代中原石油人的记忆里,并激励着几代人为之奋斗不已。

  20世纪90年代初,油田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走出去”的业务类型与队伍范围,成为国内石油石化系统最早一批“走出去”的油田企业。中原石油人北上内蒙古,南下四川,西进新疆,与荒野为伍,与寂寞相守。

  2005年1月,中国石化将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任务交给中原油田。中原油田迅速集中精干力量,调集优良设备,组织数千名石油人聚集巴山蜀水,全方位、快节奏地投入到气田勘探开发建设之中,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能源建设大会战。2011年,年产油气当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开创了中原油田跨越发展的新时代......

  45年,中原石油人从“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到“为生存而超越”;从“立足中原、走出中原、发展中原”,到“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迈向中高端”,再到今天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我为祖国献石油”,始终是中原石油人无悔的选择;“撸起袖子加油干”,始终是中原石油人这支队伍最美的姿态。

  目前,中原油田已走过45年勘探开发历程,多数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人们常用“打碎的盘子,又被踩了几脚”来形容这类油藏,更有人用“磨刀石油藏”来比喻这类油藏开发之难。为了破解特高含水油藏开发难题,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解放“冷宫”储量,中原石油人一次突破开发禁区、一次次攻坚克难……45年风雨,45年奋进!

  资源短板依旧是油田发展的最大短板,外闯市场“轻资产、重技术、高端化”的创效模式还要进一步完善,借聘、转岗等职业生涯变革对员工素质提出新要求,安全环保形势硬稳定的威胁因素犹存……可以这样说,创业的艰难已成过去,守业的艰难才是当下!在今天的油田,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

  45年,中原石油人经历过无数次风猛雪狂、浪凶路险等艰难困苦。45年,中原石油人遇到过太多生存挑战和石油“寒冬”考验。未来,油田的发展前路固然艰险,但万事万物总有规律和经验可循。那曾经驱散迷雾的,还将驱散迷雾;那曾经创造奇迹的,还将创造奇迹!山峰攀上去就是巅峰,河流涉过去就是大海。带着希望,带着奋斗,一路前行!

  中原油田,生日快乐!

  郑艳梅 李丽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