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高温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片片浅黄线条勾勒出希望之田的轮廓,一幢幢崭新的楼房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盛夏时节,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处处呈现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近年来,起步区聚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以产兴农、以业富农。对此,全区坚持城市与乡村一体统筹、协同发展,系统构建“南城、中镇、北乡”的城乡空间布局,着力打造“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探索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这个联合党委有点“甜”以党建引领筑牢兴农根基
在起步区太平街道,有个听起来就很甜蜜的产业集聚型联合党委——骇河甜源联合党委。这个专为当地西瓜种植产业而筹划建立的联合党委,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推动“太平宝”瓜菜产业提档升级。
去年联合党委成立后,串联起徒骇河沿岸6个西瓜种植村,落成15座高温大棚,引导种植户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精品小西瓜。
骇河甜源联合党委,是起步区以党建引领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起步区坚持党建引领、治理带动,通过统筹精神文明建设、乡村人才、“三变”改革,激发乡村活力,筑牢兴农根基。如今,“党建+产业”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该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然而,乡村振兴不应只停留在产业提质升级上,村民的生活品质更是衡量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标准。在谋划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起步区聚焦城乡融合,在大桥街道安置西区打造十二村联建理想家园。理想家园规划三期共64栋楼,计划安置12个村4600余户、13000余人,小区全部采用高标准绿色低碳模式打造。同时,理想家园还同步规划幼儿园、体育馆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等,力争让每一个居住在这里的村民都能感受到“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的温暖与便捷。
起步区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南城、中镇、北乡”的“一张蓝图”统领下,以城乡融合、产业互促“一条主线”为基准,通过“管委会+街道+公司”三位一体片区建设指挥部机制,统筹协调,完成124个整村拆迁,精准冻结207个村居集体土地,推动新城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这里的粮田有“智慧”以工农互促点燃富农引擎
作为起步区北部崭新的农业产业项目,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正悄然崛起。这里不仅是智慧农业的试验田,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示范区,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是粮食生产的“大脑”,田间500多台(套)智能监测设备是“感知”作物生长情况、土壤环境数据等信息的“神经元”。如今,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示范区已实现对粮食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监控与智能管理。
从种子选育到生产管理,从作物收获到科学储藏,示范区在国内率先实现“耕种管收储”全过程智慧化管理,有效提升粮食亩产15%,降低化肥农药等农资消耗30%,粮食全过程综合减损5%,实现每亩增收300元。
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是起步区在壮大现代种业根基上的重大突破。同时,该区还建设百亩种业科创港、千亩农创城、万亩良种繁育孵化区等农业产业平台,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连方成片。为助力“齐鲁粮仓”建设,起步区还通过集约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83万亩,全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87%。此外,持续深挖特色产业亮点,建设百万蛋鸡智慧养殖产业示范园等,实现绿色规模化养殖。
产业振兴作为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起步区将继续坚持产业助推、工农互促,发挥项目联农、带农、强农作用,培优做强“粮”“种”“特”三大产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这里的村民变“市民”以文化振兴丰盈强农蓝图
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文化振兴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提升乡村软实力,还可以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持。
6月4日,一场名为“舞动泉城韵动起步”的广场舞大赛点燃了大桥街道鹊华理想社区居民的热情。这是起步区连续第四年为基层群众带来“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文化盛宴。
依托广场舞艺术形式,让文化惠民工程更好地贴近基层、融入百姓。为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起步区出台了《起步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指导方案(2023-2027年)》,并制定“十保”责任清单、开展“十送”服务结对共建工作。经过精心策划,起步区以公益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创作为载体,持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同时,以乡村文化振兴展示带、“理响起步”理论宣讲等为抓手,多措并举推进乡风文明行动。
接下来,起步区还将以24小时泉城书房建设为引领,分批次提升改造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以推选“文化管家”为契机,构筑文化服务人才高地;以“文旅+体育”融合新思维为导向,持续开展公益文化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阵地,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新城加速崛起,乡村全面振兴。在加快成形起势的新征程上,起步区一体统筹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奋力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鹊华秋色图”,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的美好图景也正在此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