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上海等多地发布社区工作者招聘公告,报名人数不断上涨。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选择进入社区工作。在这里,有人“一边工作一边考编”;也有人经过社区工作的历练,认识到社区就是自己的理想“彼岸”。(6月18日《中国青年报》)社区是城市的“神经末梢”,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拥有青春力量、四射活力的年轻人进入社区工作,是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有助于激发社区治理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年轻人进入社区工作,也是多元化就业的一种趋势。近年来,国家大力号召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年轻人进入社区工作,便是到“基层去”的一种体现。
当然,社区对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大熔炉”,可以淬炼他们的真本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事无巨细、千头万绪,工作人员需要亲力亲为,必须发扬实干苦干的精神品质,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访民生、察民情、解民忧,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尤其是,社区工作需要“多面手”,这就会在无形中促进年轻人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在社区基层走过、看过、做过,会让年轻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一句话,年轻人进入社区工作,是可以相互成全的。不过,其中的关键,是要让“吃了苦头”的年轻人在社区找到归属感、增强获得感,实现社区和年轻人的“双向奔赴”。社区要形成关心关爱年轻工作者的浓厚氛围,及时帮助解决年轻人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干事氛围;相关方面更要解决社区工作者薪酬偏低、认同感弱、发展无路等问题,提升薪酬等级,开展更多荣誉评选,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履职本领,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完善的奖励制度,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为年轻工作者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当年轻人感到工作更有劲头、未来更有奔头,就会心无旁骛地扎根社区、潜心服务。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制度层面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出全面规划,其中提到的健全职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等措施,就是意在让社区工作者“进得优、留得住、有奔头”。各地应尽快探索年轻人进社区工作、参与甚至治理的创新样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繁荣的社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