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无声的诺言,只要轻轻一点火花,就能让世界充满温暖;爱,是一种无偿的交换,只要小小一缕奉献,就能让彼此真诚相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济南市各区县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使志愿服务之花常开不谢,让文明新风行稳致远。为老服务
托起幸福“夕阳红”
“感谢你们帮我买药过来,太贴心了,我这心里真是暖暖的。”在居民周女士家中,网格员王丽按照老人日常用药清单为老人代买药品并送上门,同时与老人唠唠家常,了解近期生活状况。
王丽是长清区文昌街道恒大绿洲第三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同时也是社区“朝夕帮帮团”的一名成员。为更好地服务社区老年人,恒大绿洲第三社区积极探索为老服务新模式,动员网格员、热心志愿者和社区合伙人组建“朝夕帮帮团”,开展多元化的为老服务。“朝夕帮帮团”的成员依据老人的家庭住址,主动认领网格、精准对接,在日常探访中,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唠嗑解闷、代买代送、智能手机操作教学等“定制化”服务。如今,“朝夕帮帮团”已经发展到30多人,力求提供更细致的服务、更全面的帮扶,用心用情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
志愿服务有力度,为老服务有温度。近年来,文昌街道聚焦“为老”服务,推动“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便利化、常态化。在辖区内日间照料中心、幸福院建设“长者食堂”,破解高龄、空巢老人用餐难问题,广泛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科普、公益体检、爱心义诊、按摩理疗等各种活动,科普健康知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围绕老年人休闲娱乐需求,组织“夕阳映像,定格美好”公益摄影,“家门口的电影院”“老人家访”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为老志愿服务活动,让老年群体“养老”变“享老”,实现幸福“夕阳红”。
“四桥联架”
筑牢“为小”服务根基
今年以来,市中区魏家庄街道立足辖区居民实际需求,以红色力量架起“志愿桥”、以阵地建设架起“融合桥”、以志愿活动架起“服务桥”、以特殊服务架起“暖心桥”,激发“为小”服务新活力。
街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广泛吸纳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组建“为小”志愿服务队,引导志愿者为辖区儿童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多样化服务,开展“小手拉大手”“童心向党做追梦少年”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宽“为小”服务覆盖面。
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设置理论宣讲室、科普宣传室、文化活动室、儿童之家等功能室(站),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非遗润童心文化共传承”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
围绕困难帮扶、政策宣传、环境治理和安全宣传等方面,开展参观学习、互动体验、传统文化相关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和全国消防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做追‘锋’少年”“全国消防安全日进校园”“心心向阳健康成长”“我是垃圾分类小讲师”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
下一步,街道将进一步深化“为小”服务内涵,有效整合师资团队、科教人员、社会力量等多方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成长空间,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在爱与关怀中绽放光彩。
志愿“先锋”行共筑“明星”梦
槐荫区张庄路街道明星社区“星·先锋”志愿服务队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区治理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吸引了越来越多具有奉献精神、服务能力强的志愿者加入。
志愿者明延国在“星·先锋”志愿服务队伍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是人人称赞的热心楼长,自退休后,便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志愿服务中,终日忙碌在社区,对管辖楼道的居民情况了如指掌,楼道的大事小事都会看到他的身影。每逢下雨下雪的恶劣天气,他都是第一个走出家门,用他自备的大扫帚清扫积雪、积水,为楼院内的邻居们铲出一条出行的“安全路”。他常说:“年轻的时候忙小家,做公益事情少,现在自己退休了,有充足的时间做公益了,心里觉得踏实。”他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周围的人,也感染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
下一步,张庄路街道将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团队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渗透到基层“最末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共享子女”温暖就在身边
6月4日晚11点,长清区崮云湖街道济水别苑,一位独居老人突发疾病,几位年轻人从单元楼内合力将老人抬上车。“马叔,别急,咱这就去医院!”坐在老人身边的年轻人是一名在校大学生,驾驶员是社区网格员,正在为老人测血压的是药房工作人员,这个特殊的组合成员们都来自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园博园社区“共享子女”志愿服务团队。15分钟后,大家顺利将老人送达医院急诊室就诊。3名“共享子女”开始办理住院手续、协助老人查体,直到后半夜。“如果没有你们,真是不敢想。”凌晨4点左右,老人的女儿和家人从外地返济,“共享子女”们这才相继离开。
这是崮云湖街道“共享子女”志愿服务团队日常服务当中的一幕。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园博园社区共有42名“共享子女”,来自社区、高校、商户等,“多对一”帮扶空巢老人。在一次次敲门行动中,在“三包一”服务机制基础上逐渐创新为“共享子女”服务模式。
近年来,崮云湖街道积极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整合社区、高校、社会组织、企业、商户等多方资源,根据走访摸排,倾听居民诉求,量身定制志愿服务,打造专业、高效、富有活力的志愿服务团队。
除“共享子女”外,还有“共享妈妈”。崮云湖街道长清湖第二社区通过公开招募“共享妈妈”负责接送放学的孩子到社区进行托管,与大学生志愿者形成接力;成立“大家帮”爱心车队,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或低偿接送服务。芙蓉路社区、园博园社区、长清湖第一社区等相继开展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合伙人多元共治社区治理工作,建立社区“公益+商业”运营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求。
呵护“一老一小”绘就社区幸福图景
“一老一小,朝夕美好”。一头连接“夕阳”,一头连接“朝阳”,诗意温暖的文字背后是天桥区泺口街道香磨李社区对老幼群体的拳拳关怀情。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泺口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根据各社区居民特点和需求,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定制服务菜单,积极开展特色文明实践活动,切实把优质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泺口街道党工委书记赵继展说。
来到香磨李社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源景象变为现实,悠闲聊天的老人,嬉戏打闹的儿童,处处温馨惬意,彰显着社区的和谐安宁。作为泺口街道推行特色文明实践活动的试点,香磨李社区聚焦“一老一小”群体,打造“一老一小,朝夕美好”服务品牌,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结合文明实践活动,社区联合泺口服装城、山东广播电视台少儿频道打造“潮童时尚秀”,联合幼儿园开展“开学第一课”破冰小游戏、开展中医义诊等活动100余场。同时,充
分利用各种
传播渠道,加强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自推广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以来,香磨李社区成绩斐然。今年3月,在天桥区举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一老一小,朝夕美好”项目获得“优秀奖”,为街道下一步推广开展特色文明实践活动鼓足了信心、积蓄了干劲。
一直以来,泺口街道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因地制宜创新服务举措,以文化助推民生幸福,推动和谐、文明、友爱的良好风尚在辖区蔚然成风,在静默无言中守护“夕阳”、呵护“朝阳”,绘就社区幸福图景。
志愿“微服务”
为幸福生活加点“糖”
近日,记者刚走进长清区万德街道灵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阵爽朗的笑声便传了过来。原来是万德街道德润万心志愿服务队正在为村里的老人修剪头发。志愿者手拿工具,一边唠家常,仔细询问老人需求,一边运用娴熟的理发技术,细心地修剪头发。剪刀开合间,一缕缕银发飘落,不一会儿,清爽干净的发型就呈现在大家眼前。剪完头发的老人们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91周岁的老人冯存会感慨说:“我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出去理发特别不方便,自从志愿服务队员们来了之后,我再也不用托人带着我跑老远去理发了,现在来幸福院吃饭的时候顺便就剪了。他们剪得也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比吃了糖还开心!”
为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更加牢固,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万德街道创新开展“微服务”,构建“1+1+5+N”工作模式”,即建立1支志愿队伍、搭建1个信息收集平台、聚焦5类文明实践活动、探索N类服务项目,推广“百姓点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有效路径,通过强化个体式服务、群体式服务、联合式服务,为更多群众送去服务、带来便利,实现精心组织、精准问需、精细服务,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起来、“实”起来。截至目前,开展理论宣讲活动300余场次、特色志愿服务活动45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达1100余人次,受众12000余人次。
除了爱心义剪活动,万德街道德润万心志愿服务队还会定期组织相关部门义
务为驻地群众进行义诊、政策咨询、环境清洁、法律宣讲等志愿服务,不断汇
聚“点滴小事”、成就“文明大事”。
志愿服务无休止让爱延续传递
午后时分,家住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西区社区的张金华又一次准时出现在熟悉的街角,手中提着那套陪伴她多年的理发工具箱。这不仅仅是一次日常的上门服务,更是一场关于温暖与责任的接力。自2014年起,
作为“花剪子”志愿服务队的核心成
员,张金华用她的巧手与爱心,同团队成员一起为社区内的高龄老人提供了千余次上门免费理发服务。居民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而志愿服务正是连接社区与居民的桥梁。一直以来,南村街道将志愿服务视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立了“花剪子”这样的专业服务队伍,还积极动员骨干党员、居民代表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以磨刀、义剪等生活服务为基础,逐步向医疗义诊、政策咨询等更深层次服务拓展的志愿服务体系。
面对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街道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力求精准对接每一处细微需求。截至目前,街道已拥有28支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志愿者人数达到180余人,平均每年服务居民多达600余人次,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寥寥几项基础服务扩展至免费剪发、健康义诊、政策宣传、便民服务、非遗体验、儿童友好、节日共庆、科普宣传、法律援助、爱心助农、环境保护等十余项,实现了服务项目的全面升级与深化。
传承非遗做先锋志愿服务展风采
捏、揉、团、搓……指尖翻飞间,一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逐渐成型,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这是东风街道“黄河大集进社区”活动现场的一幕。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近日,“黄河大集”系列活动——非遗进社区走进历城区东风街道化纤社区,让非遗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增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参与弘扬非遗文化的良好氛围。
活动现场,非遗产品和特色惠农产品火热开市,章丘手工铁锅、山西杏花村酒、哈尔滨大红肠等商品类别丰富多样,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众多“赶大集”的群众围观,非遗项目传承人齐聚亮相,现场讲述非遗故事、传承非遗文化,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让非遗大集充满浓浓的“文化味”。同时,社区爱心志愿者拿着工具走进居民家中,为孤寡老人、高龄老人、行动不便者上门理发,贴心的服务、精湛的技术,赢得了居民的一致称赞。
此次“非遗大集”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传承,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群众需求
“有汶必达”
“在社区里敲门入户,倾听群众需求,为他们解决困难,这是我们的日常工作。”7月3日上午,在钢城区汶源街道金鼎社区,志愿者葛荣廷说。作为“一日双巡”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每天,他和同事们身穿红马甲、手拿记事本,白天进行网格巡查活动,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居民需求;晚上,由党员志愿者对小区楼栋、主次干道等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等进行全面治安巡逻防控。今年4月,志愿服务人员接到了居民王女士的求助,“我母亲病了,行动不便,我家楼层较高,我一个人无法把老人送去医院,你们可以帮我把老人抬下楼吗?”接到消息,社区立即组织人员赶到老人家中,把老人从楼上抬下来并顺利送上了救护车,第一时间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在力源社区小广场上,群众火热聚集,居民们三五成群在各个摊位上驻留,尤其是“书记有约”摊位,社区党委书记面对面倾听居民的心声,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这是力源社区每月定期开展的“爱心公益大集”活动,围绕“有汶必达·和美力源”志愿服务品牌,将书记有约、红色维修、医疗服务、缝补幸福、爱心义剪等各类公益服务送到居民身边。
这样的现象在汶源街道比比皆是。近年来,汶源街道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打造“有汶必达”志愿服务品牌,各城市社区结合工作实际,在“有汶必达”品牌下设立了“有事好商量”“和美力源”“文艺新兴”等8个志愿服务子品牌,涵盖矛盾调解、健康咨询、检修维修等志愿服务项目,依托品牌又创设挎包志愿服务队、“河”事佬志愿服务队、红领巾志愿服务队等,吸纳志愿者1000余人,建立桑榆志愿服务驿站8个,聘请40名快递员、外卖员兼职社区网格员,让服务内容契合群众需求,做群众的“知心人”,真正做到“有汶必达,达必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