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齐鲁 > 正文

校地合作的济南实践与探索

来源:济南日报发布时间:2024-07-16 16:34:08

  新时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校地合作,作为一种促进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模式。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校地合作,不断推进实践探索,成效显著。科研成果产业化合作

  高度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比如,山东大学等驻地高校与济南市多家企业联手,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签署合作协议、设立联合研发中心等形式,将高校科研成果直接对接到企业生产实践中。通过校地合作成功实现产业化,带动济南市相关产业的升级换代,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才联合培养与引进

  济南市与驻地高校共同推进人才联合培养与引进计划,构建起了人才储备和输出的良性循环。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设立奖学金、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出台多项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留济就业创业,为济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强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目前,济南市已建成多个以高校为依托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有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济南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共享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设施

  在校地合作过程中,济南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多方面挑战。为持续推动校地合作健康发展,济南还需从多个维度入手:

  健全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一是做好顶层规划和制度设计。坚持法治思维,制定并持续优化关于校地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清晰界定校地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为双方合作提供明确指南和法律保障。二是设立权威高效的校地合作协调机构。负责全市校地合作项目总体协调与调度,确保合作项目的合理布局与有序实施。三是建立常态化对话协商机制。定期组织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开展深度交流,及时研讨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合作项目顺利落地。四是设立校地合作专项基金。对具有创新潜力和市场价值的合作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促使这些项目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支持与服务。一是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试点推广,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激发高校院所参与成果转化及校地融合的积极性。二是共建一批高端创新平台。支持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在粒子科学、化学成像、晶体材料、地下工程灾害控制等领域,大力推动“中科系”院所与驻济高校的深度合作。三是实施一系列激励政策。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专利申请援助服务等,调动高校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投身于科研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济南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提高人才供需匹配度。一是着力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做到人才链、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实时跟踪产业发展动态,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人才需求变化,适时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三是校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试点。支持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与合作高校联合培养科研人才,鼓励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引进。

  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多赢。一是进一步完善校地间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高校、企业、政府机构等多方共享实验室、图书馆、数据库等公共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充分保障参与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通过股权激励、收益分成等多种激励方式,激发高校、企业及个人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积极性,让参与者都能在合作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三是加强高校院所“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建设。支持高校院所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在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和发展应用型、特色化、专业化、开放式大学科技园。

  引导和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形成校地合作合力。一是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广泛动员和吸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校地合作,形成强大合力。二是通过举办各类校地合作论坛、洽谈会、成果展示会等活动,搭建一个多元主体交流与合作的开放平台,促进各方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对在积极参与校地合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应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校地合作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共济南市市中区委党校讲师)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