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华山湖,来自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一支党员先锋队正在湖畔采样。刚刚结束了在莱芜区嬴汶河和牟汶河的采样工作,监测员们马不停蹄,又一路赶到了这里。头戴大檐遮阳帽以抵挡超强的紫外线,脖子上挂着一条毛巾、不时抹一下挂满汗珠的脸庞,胸前别着一枚闪亮的党员徽章……这似乎是党员监测人员的形象“标配”。从8月初启动丰水期黄河流域重点河流湖库水生态调查以来,这支党员先锋队的足迹已经遍布多个调查点,调查的结果也时常给他们“惊喜”——
“洄游通道”重新打通
最近的一个惊喜,来自浪溪河。
前几天,这支攻坚团队在黄河支流浪溪河中采集到了濒危鱼类——黄河刀鱼,学名刀鲚。这是继去年4月他们在黄河入海口捕捞到黄河刀鱼后,首次在黄河流域济南境内发现该物种。
监测中心党员、水土环境研究室主任张水燕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当时拍摄的照片,这条鱼长19厘米、重20克,属于一条幼年刀鲚。
“刀鲚属于典型的洄游鱼类,每到繁殖期会从海洋洄游至淡水,寻找适宜的水域产卵,孵化后的幼鱼在黄河内成长,长到一定程度又顺着黄河游到渤海生长和越冬。”监测中心党员、中心实验室副主任郑琳琳透露,以往在他们的采样和调查中发现,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时,渔民还经常能在黄河流域发现刀鲚,但随着后来黄河水量减少和污染程度加剧,刀鲚的洄游通道被阻断,它便自此销声匿迹。
“这次在浪溪河发现刀鲚,说明
洄游通道重新被打通了!”看着照片里
的这条幼年刀鲚,张水燕百感交集。在她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直观地看到刀鲚一路洄游、产卵、孵化、重新回到大海的全过程。
采样一线的“娘子军”
刀鲚洄游,说明济南市境内流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改善。而这一变化,离不开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的努力。
跟随监测人员的脚步,记者看到了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党建引领下,
水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的不断提质增效。
“你现在看到的这支科研攻坚团队,是我们全中心抽调出来的骨干力量,汇聚了生物、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其中党员占90%以上。”张水燕说,对于监测工作来说,人才队伍建设尤其重要,这离不开党组织的凝聚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也是他们始终坚持以党建来引领业务工作的重要原因。
监测中心党员、水土环境研究室副主任薛林告诉记者,作为全省环保工作的决策依据,监测的数据必须“真准全”,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的环保举措是否有效。“一名合格的监测员,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监测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生态才能向好。”
在采样调查现场,记者看到了这些专业且专注的身影。他们中,女性工作者占90%,且均为党员。采样调查工作既需要脑力,也需要体力。每次采样出门前,她们都要细心准备大量采样工具和检测设备;在户外,顶着烈日采集到的水样、底栖生物和鱼类等,还要现场逐一严格按照标准处理、分装和检测。朴实无华的形象、全神贯注的状态,是这群党员科研者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人水和谐”画面重现
“每当发现新的鱼类、鸟类和植物品种,都是最让我们惊喜的事情,这说明我们的生态在变好!”湖畔边,中心党员、高级工程师孙军正在检测水样的生物DNA。环境DNA过滤富集检测设备能将采集到的五升水样都集中到了中间一层孔径0.22微米的膜上,利用这一检测方法,孙军能获取湖水中有关浮游生物、着生藻类和鱼类的DNA信息。“人工捕捞需要运气,结果是随机的、不全面,但这项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水生态生物的多样性。”孙军说。
除此之外,近年来在监测人员的不断探索下,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检测技术应用到了水生态环境监测中。“比如说对抗生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和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的监测,也纳入了我们这次的攻坚调查中。”孙军坦言,虽然监测数据显示济南境内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但他们的科研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而是集思广益、不断利用新型的监测技术,来细化监测工作。
“有国家标准的我们就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没有的我们就自己去摸索、去尝试!”在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中,记者看到的是敢为人先的党员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去年,消失了30年的刀鲚重新出现在黄河入海口;今年,黄河流域济南境内发现刀鲚小鱼,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刀鲚这一濒危鱼类的洄游通道被重新打通。而监测人员提供的一份数据也显示,济南市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水和谐”的美好画面清晰可见。作为这一变化的见证者,这支水生态党员监测先锋继续奔走在调查的路上,为未来环境监管和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