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在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考种室,十几名工作人员不断摇晃着手中的筛子,他们正在精选提交试验的小麦种子。“这些种子是我们研究的小麦新品种,已经进入国家试验期,10月份将播种在黄淮海北部麦区20多个试验点,明年这个时候这些新品种有望拿到‘身份证’,广泛种植,端上人们的餐桌。”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樊庆琦一边摇动手中的筛子一边说,“要把干瘪的、胚芽发育不好的筛出来,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够发芽,保证试验结果。”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樊庆琦和同事们正在筛选的小麦品种有3个:济麦18011推荐黄淮北片区水地生产试验,包括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在两年的国家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小麦每亩增产5.38%;济麦220103有望推荐山东省高产组生产试验,在菏泽、德州、济宁、青岛等省内10余个试验点布置试验,两年的区域试验结果比对照小麦每亩增产4.7%;高产中强筋小麦新品系济麦115,也进入国家良种联合攻关生产试验。
“这些种子从培育到进入国家试验,再到通过审定广泛种植、端上人们餐桌,至少要经过13-15年时间。”樊庆琦说,“首先我们在省农科院的试验田里进行杂交培育,至少经过8年,也就是培育了8代以上有稳定性状的种子,才能推送到国家进行试验。”
记者采访了解到,进入国家试验的种子还要进行5年“国考”——两年品种比较试验、两年区域试验、一年生产试验。“我们这些种子已经通过了国家试验检验,今年进入最后一年生产试验。到明年这个时候,如果这3个品种生产试验结果达标,就有望拿到审定证书,可以合理、合法地去大面积推广种植。”樊庆琦说。
1989年,山东省农科院研发的小麦品种“济麦22”经过17年培育,在2006年通过审定,大面积推广种植,目前累计推广种植3.6亿亩,覆盖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天津等省市在内的整个中国黄淮海地区。“种植安全、稳产是我们培育小麦新品种的基本要求。在最初进行杂交试验阶段,每年都会淘汰80%的品种,就是为了优中选优,确保最后通过审定的种子送到种粮户手中大面积推广种植时,能够抗病、抗寒、抗旱、抗倒伏等,让粮食种植户更有信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樊庆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