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成果先进性的核心标准。”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计晓斐的理念,不久前在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助推下付诸实践。如今,在海尔卡奥斯的高端家电生产线上,计晓斐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正在为提升生产力作出独特的贡献。“这项技术利用机器视觉AI算法及模型,根据人体骨骼构造、3D面部特征等精准跟踪识别工人动作,对整个生产线的人员作业动作以及作业路线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在计晓斐看来,这项技术就像是生产车间里的“天眼”,可以对人员的错误、危险操作进行预警,从而减少作业过程的动作浪费和异常事故,优化作业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人员管理,降低事故率。“此外,这项技术还可以满足用户对于人像处理、人体感知、动作识别的多元化需求,为大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创造价值。”计晓斐说。
除了海尔卡奥斯,这项技术也在山东省多家大型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上得到了应用,目前已签署10个项目合同。“这些都离不开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助力。”计晓斐说,对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就像是精准且高效的优秀“红娘”。
计晓斐的技术“一种基于GPU片上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设备”转化为广泛应用,是在短短两年内实现的。2022年,这项技术的无形资产评估额为792万元,通过无形资产作价入股方式成立山东产研青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作为天使投资方,在青岛市科技局“海豚计划”的专项资金支持下向该项目投资700万元,从而实现了从专利积累、专利评估、专利转化到投融资成立公司、获得产业化推广的全流程打通。这背后,伴随着青岛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全流程、全环节的服务。
“我们一直致力将学校的科研成果从‘深闺’中请出来。”青岛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鲍文胜说,研究院作为学校创新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产学研对接平台,为了落实“对接校地、汇聚信息、统筹合作、引导供需、招才引智”的指导方针,近年来也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其中最关键的是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往许多企业对科研项目确实感兴趣,但在真正落地时却大费周章。”
为了打通这“最后一公里”,青岛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力推动博士教授进企业进政府行动,主动出击与各级政府、平台公司、企业联合会等主体开展合作,接待政企参观交流300余场,带领博士教授走进青岛、滨州、枣庄、东营等地的政府和企业百余场次,通过项目路演推介、实地考察洽谈、新型载体机构建设,推动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打通技术研发(供给侧)到社会需求(需求侧)的关键堵点,不断拓宽企业技术需求渠道和博士教授们的合作需求,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发展。
“打通了这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学校、企业、科研人员和学生就能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实现共赢。”对于学生也能参与共赢的原因,鲍文胜介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本就来自和教学的有机融合,学生也高度参与其中。“这样我们就从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上,实现了立德树人与服务社会的功能衔接,增强学校创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计晓斐的项目,就曾使得学生在参与中斩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创客中国”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的奖项。
未来,青岛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将进一步统筹学校3700余名博士的人才优势、七大学科集群的学科优势、科研平台优势、专利存量优势等,打造学科链与产业链交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前沿高地。“争取做一个、像一个、成一个。”鲍文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