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是啥样?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有一千种小康的模样。
8月19日,中宣部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十余家中央、省级媒体的30余名记者组团到邢台“打卡”。他们聚焦“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记录内丘的小康故事,揭秘内丘居民的“幸福密码”。
从内丘岗底村到扁鹊药谷,从县城到小辛旺村,这些重量级主流媒体记者给予内丘高度评价,“农民靠着辛勤的双手和智慧,脚踏实地走在了小康生活的路上”“这里发展的很好,值得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孙瑞超 文/图
生态富民:小村庄蕴含大能量
太行深处、山峦叠翠、绿树成荫。11时许,媒体采访团来到内丘县岗底村。只见绿水青山之中,连片的苹果园果实累累,一座座新民居拔地而起。
面对采访团,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娓娓道来,“30多年前,村里人连肚子也填不饱。近些年,我们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团队的指导下,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种植模式,目前人均收入达4.5万元……”
采访团成员们用手中的录音笔、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详细记录下岗底村村民们如何一步步甩掉“穷帽子”,并将荒山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的创业经历。
“村庄不大,但蕴含的能量可不小。”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副主编冯华说,依靠种植优质富岗苹果,7万多名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作为脱贫攻坚的战场,内丘上下齐心、同心攻坚的信心与决心让人印象深刻,相信内丘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脱贫攻坚答卷。”
特色产业:观赏种植两不误
黄苓、远志、菊花、桔梗、连翘……30多种中草药田成方连片、五彩缤纷。15时许,媒体采访团来到内丘县扁鹊药谷,置身万亩中药梯田,记者们纷纷拿出相机,拍摄只有在太行东麓丘陵区才能看到的独特地貌和中药“海洋”。
位于内丘县柳林镇的扁鹊药谷产业园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遵照互惠互利原则,与当地农户建立联结机制,通过流转农户土地建设中药材和林果生产基地,吸引农户参加基地生产劳动,增加工资性收入。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这么大规模的项目,不但发展了生态,擦亮了‘扁鹊’品牌,还为把内丘打造成多种业态融合支撑的全域旅游奠定基础。”工人日报记者张子谕说。
易地搬迁:居民开启新生活
王永红是内丘县第二批异地扶贫搬迁贫困户,2019年从大孟村镇十方村搬迁到县城的天和小区。从过去种地糊口,到现在掌握电商技能,打理淘宝服务站,实现月收入2000多元,从过去的出行、就医不便,到现在去县医院骑车不到10分钟,孩子在家门口就读实验小学,王永红一家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16时许,媒体采访团来到位于内丘县城的天和小区,在王永红家中看到,125平方米、三室两厅的单元房,明亮的地板、洁白的墙面、独立卫生间,以及王永红甜甜的笑容。
“十三五”期间,内丘县搬迁5个村458户123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6户811人,同步搬迁152户428人。
“不光搬了,还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精准帮扶,做到贫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同步开展金融和就业扶持,同时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做到无缝对接,帮搬迁群众融入县城,这种做法值得宣传推广。”农民日报记者李杰说。
美丽乡村:“一处美”变“处处美”
干净、笔直、宽敞的水泥大街,整齐划一的红瓦白墙的新民居。这时的小辛旺村,充满了美丽的色彩,各色女贞、百日红等乔灌花木催红吐绿,一条条葫芦、丝瓜藤蔓搭起的立体式框架绿廊在行人头顶蜿蜒……
“昔日脏乱差的小辛旺村,如今不但成了全国文明村、河北省美丽乡村,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东风,还吃上了旅游饭,发展特色农业,摘下了‘贫困帽’,催生乡村‘蝶变’。”党支部书记王延昌说,小辛旺村开辟了一条生态发展、富民增收的致富路,实现了“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时时美”的转变。
“村路畅通、环境优美,小辛旺村还有远近闻名的昌盛达农业生态园,这都是俺们村的标志。”面对采访团,村民耿秀英感叹地说:“这几年,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们一定要好好报道一下。”
“这一路,我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您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什么样’。很多人笑着回答,‘不就是现在这样嘛’!”科技日报记者陈龙说,“无需刻意找寻,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灿烂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内丘人民一直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