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活在城市中的小学生很难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9月13日,牛城晚报策划的“半日农耕”活动扬帆起航,活动当天带领学生们来到三义庙社区村史馆,通过认识庄稼地里的农具,亲身体验干农活的过程,让学生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昊 文/图
9时许,20多位报名的孩子早早到达村史馆。“这是上世纪非常常见的八仙桌,几乎家家都有,”村史馆负责人杨兴林介绍说。走进村史馆的门口,迎面就能看到一张条几、一张八仙桌和两张太师椅,不少小学生们好奇地坐上太师椅体验了一把。
走进村史馆的地下一层,四面墙壁上均用文字和图片展示着三义庙的村史,村史馆负责人杨兴林指着墙壁上的二十四节气,重点进行介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创的文化遗产,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农事活动都靠着它来指挥,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杨兴林说着,还教学生们念起节气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玻璃展柜内,展示着民国时期使用的田房买卖契约、土地房产所有证,还有上世纪初人们使用的《四角号码新词典》等工具书。
当看到展厅内的锄头、叉、风箱、马鞍等老物件时,孩子们无不两眼迷茫、一头雾水,在杨兴林的讲解下才慢慢知晓。
看到连齿轮都是木质的纺线织布机,孩子们满腹疑惑地上前敲一敲,确定真是木制的才惊叹于前人的智慧。
当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幅农民耕种、收割的照片时,学生们感慨:“原来粮食是这样形成的啊。”
回顾村史认识各类农具
“前腿弓,后腿蹬”体验耕种不易
参观完村史馆后,社区有名的农活“老把式”任建国和杨兴林,扛起锄头,带领学生们来到一片空地,学习如何除草、如何播种。
“前腿弓,后腿蹬,手把稳,劲使匀……”任建国口里一边念着耕地的顺口溜,一边给学生们做着示范。只见他熟练地挥舞着锄头,不一会儿,地上的杂草便被清理成一堆。孩子们围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学习如何除草。
来自三义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冯梓洲拿起锄头跃跃欲试,任建国手把手教给她操作要点,可锄头在冯梓洲的手里根本不听使唤,一锄头下去,草没锄到,硬生生将地砸了个小坑,没锄几下,冯梓洲已汗水涔涔。“看任爷爷除草很轻松,一上手才知道原来这么累。”冯梓洲说,她之前在电视上看过除草,也会背诵《悯农》,可今天亲身一体验,才真切感知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的含义。
“干农活真的好辛苦,以后我要听老师的话,践行光盘行动,吃多少就盛多少,绝对不再浪费一粒粮食。”8岁的赵焓育耕作了十分钟后,便放下锄头,满头大汗地说。
“通过半日农耕的活动,让孩子拿起锄头,亲自下地,体验耕种的不易,比我们口头教育更加直观、更加实际。相信孩子通过今天的活动,以后都会珍惜食物。”一位陪孩子一起来的家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