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邢台 > 正文

邢台老党员宋志中: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来源:牛城晚报编辑:王敏发布时间:2020-09-22 17:13:35

  牛城晚报讯 “如今,只要在家吃饭,我们顿顿都是光盘。”说起节约粮食,家住襄都区塔林南路开元御园小区的老党员宋志中表示,他家实行的做法是每顿饭菜少做一点,宁愿少吃也绝不浪费。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伴随着“厉行节约拒绝浪费”日渐深入人心,像宋志中一家在居家生活中厉行节约的市民越来越多了。9月21日,记者来到宋志中家中,听他讲述“节约”的故事。

  为“节约”积累生活妙招

  上午11时许,宋志中家的厨房里热气腾腾,一锅杂粮窝头出锅了。宋志中将窝头分成两个盘子盛放。一个放在餐桌上,一个晾凉后放进冰箱。切一点小葱和咸菜,调拌一下,再水煮一小把菜心。两个小菜,配上两人量的窝头,解决了一顿午饭。尽管两个菜的量不多,但仍剩下了一些,宋志中拿出保鲜膜将菜密封后放进冰箱,“晚上捞面拌着吃,不会浪费,还能节省时间”。“一天一煮,一顿饭菜分两顿吃。”这是宋志中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小妙招。一日三餐后,基本就没有剩菜剩饭了。除了饭菜量有讲究,宋志中日常还会减少食材囤积,基本保持每两天买一次菜,“保持菜类新鲜,对健康也比较好”。

  1957年,宋志中出生在南宫市南杜乡东里庄的一个农村家庭,全家共有9口人。宋志中姊妹7个,他排行第六。“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是从苦日子里过过来的,如今生活好了,咱仍然不能浪费粮食。”每次端起饭碗,宋志中总会打开节约粮食的话匣子。

  艰苦岁月粮食来之不易

  “小时候,农村实行的是按劳分配政策和评工记分制,当时土地少、农业生产效率低,粮食供需不足,”宋志中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红薯干和野菜始终是他最难忘的儿时记忆。一些家庭都会将红薯干拿来充当口粮,一日三餐至少有两餐都会吃红薯干。那时候家家户户没有余粮,甚至有些家庭吃不上饭。宋志中印象深刻的是,“有时候不够吃,我们就去挖野菜、胡萝卜叶子、还有榆树叶子,我们都吃过的。”正因为那段难忘的日子,在宋志中的内心深处烙下了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印记。

  1981年,宋志中经过选拔考试脱离了农村,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生活虽然富足了,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对粮食珍惜的好习惯。

  勤俭节约变成日常行动

  童年时的经历,让宋志中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珍惜粮食的习惯。如今,每次吃完饭,还要用馒头把碗盘擦干净,不能有丝毫的浪费。

  生活中的他也是个节水达人,他家的卫生间里常年放着一个水桶,不管是洗菜水、洗碗水还是洗衣服的水通通倒进去,都可以用来冲厕所。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不管是一度电还是一粒米,能省的都要节省。”这是宋志中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宋志中的一言一行犹如无形的家规,让孩子们深受教育。平时儿女只要答应回家吃饭,就一定不会爽约,因为他们知道,老人爱惜粮食,不能让做好的饭菜浪费掉。孙子有时吃饭会剩下饭粒,宋志中总会耐心提醒和劝导孩子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时刻教导孩子厉行节约,“粒粒皆辛苦。”

  勤俭节约可以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拒绝浪费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只要将勤俭节约变成日常行动,我们都可以成为‘节约达人’。”宋志中说,节约粮食的观念改变了他们家的饮食习惯,也让家人的饮食更加营养健康。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晓英)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