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在家门口干活,既顾家,又能挣钱,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近日,任泽区赵村农民黄月香谈起现在的生活,兴奋不已。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晓英 文/图
“好政策”让农民生活充满希望
黄月香今年56岁,尽管年龄稍大,但干活儿麻利。每日清晨,黄月香就来到村里的一个游园。她一手拿着笤帚,一手拿着簸箕,没多会儿就将游园里的枯叶、纸片等清扫完。“再过一会儿,乡亲们都会来锻炼,这里干干净净的,大家心里也畅快。”她说。
5年前,黄月香的心脏查出问题,她跑遍省内外大小医院,因手术风险高,专家建议保守治疗,每月光吃药就得花费六七百元。丈夫为了照顾她,无法外出打工。家里只有3亩农田,收入微薄,再加上小女儿上学等开支,家里经济状况急转直下。“2016年,我们一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黄月香说,孩子上学不用花钱,每月还有生活补助,她每月的药费报销后只需自付三四十元。“国家有好政策,让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黄月香说。
2017年,赵村流转了900亩地,其中700亩用于储备林建设项目,黄月香家里的3亩地也流转了出去,每亩地一年流转金1200元。黄月香和丈夫李杏朝算过账:这3亩地一年种两季,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扣除各种成本投入,一亩地最多也就赚七八百元,土地流转后还能多挣钱。流转了土地,黄月香夫妇轻松了许多,李杏朝开始在附近木器厂打工,一个月能挣几千元。
同时,村里还为黄月香提供了一个适合的公益岗位,让她成了一名环卫工,专门负责村里的6个游园和一个广场的卫生,每月能多收入300元。
储备林里一年四季能挣钱
这两年,“林下经济”风生水起,有种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材的,有种菊花等花卉的,还有养金蝉的,不少人因此鼓了钱包。700亩储备林也成了该村的“宝地”。
2016年,任泽区被列为全国储备林建设试点,如今已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6.5万亩。“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我们创新实施了储备林生态扶贫模式。”任泽区扶贫办副主任王建群介绍,储备林项目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是资金和用地。在破解资金难题上,政府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和农发行储备林建设贷款政策,投入4180万元到农发行,撬动了1.67亿元贷款。大力推广“林粮、林药、林菇、林苗”等间作模式,提升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储备林建设项目每年收益分红近800万元,6929名贫困户实现收益全覆盖。”王建群说,根据贫困程度不同,他们分别给予每户每年200元至1200元不等的分红。
黄月香每年能得到储备林项目分红1200元,至今已是第4年了。她乐呵呵地打比方说:“树一天天长大,就像家门口的‘银行’,收益源源不断。”过去几个月,黄月香每天利用空余时间,到储备林里摘金银花,“一斤5元,一天也能挣二三十元。再过一阵子,林下种植的300多亩菊花就要开了,到时去采摘菊花,挣得只多不少,一年四季,只要想挣钱,林子里有的是活儿。”
如今,以“储备林”为依靠,赵村村庄变美了,各种产业链不断兴起,黄月香在家门口努力奋斗着,奔向自己越来越好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