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张国伟 中共新乡市委书记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副院长
【主持人】司凯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对话中原》“改革兴豫”系列节目。
近年来,新乡市把改革作为推进乡村治理和基层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尤其是紧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条主线,把深化农村五项重点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那么,新乡的这些改革新举措到底是什么,“新”在哪里,又有哪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呢?接下来,我们将展开深入探讨。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嘉宾是:中共新乡市委书记张国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副院长郑风田。
咱们先来看一个短片,了解一下目前新乡农村改革的一些情况。
短片1获嘉县照镜镇东彰仪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也是一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2016年,东彰仪还是一个集体负债460万元的软弱涣散村,如今已成为“国家森林村庄”“河南省生态文明村”,实现了由后进到先进的华丽嬗变,这一切都源自于改革、得益于改革。新乡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成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新乡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以土地制度为牵引,在全省率先推进农村土地利用综合改革、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五项重点改革,打出了一套具有新乡特色的改革“组合拳”。
主持人:刚才短片当中有一个词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就是改革“组合拳”。那么节目一开始,我就想跟张书记刨根问底儿,新乡市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为什么要统筹推进农村五项制度改革?
张国伟:我们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要求。我们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把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同时,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向改革要动力。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说,我们党一成立抓的一项革命就是土地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抓的第一项工作是“土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的改革也是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所以,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第二是我们实践经验的总结。2018年,新乡的长垣市和获嘉县分别承担了“三块地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国家级试点。我们在推进和总结试点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这“五项改革”有效地破解了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地该怎么用、产业如何兴”。所以,新乡市委、市政府就决定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突破口,以改革的新突破,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发展。
主持人:在新乡的广大农村,尤其是以这两个县为试点先行推进,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其实,刚才张书记在谈的过程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应该说,改革的核心要义离不开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怎样看待新乡的这场改革?怎样去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考量呢?
郑风田:我们知道,党的十九大,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什么提出这种战略?就是因为我们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中,跟发达国家相比,实际上最大的差距主要在乡村。所以,我们通过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用33年时间把农村发展起来。农村怎样才能发展起来?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全国的土地、农村的土地基本上都在农民手里,1978年,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每家都有一块地。所以,实际上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定,就是要推动“三块地”的改革,我们要追求各个地方根据不同的特点探索经验。新乡通过前几年的探索,找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农村土地可以说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一个突破点。在新阶段,怎么把农村、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处理好,我想,可能是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走向。
过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多年压抑的生产积极性释放出来。但是,在新的阶段,人均一块地又过于细碎化,未来要发展现代农业,可能需要规模化、专业化,所以,这个时候就要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把经济发展起来。我想,我们新乡从这五个方面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也可以说是乡村振兴最核心的内容。
主持人:没错,其实,我们的记者在新乡采访的时候也了解到,新乡有不少通过农村改革破解乡村治理难、用地难的生动案例。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一起了解一下。
短片2长垣市南蒲街道甄庄村原来是个远近闻名的“乱村”,连续两年被列为长垣市软弱涣散整治村。2018年,新一届村“两委”抓住宅基地改革这一突破口,勇啃“硬骨头”,敢于“大义灭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理顺了干群关系,盘活了沉睡资源,走出了一条“农旅一体、接二连三”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卫辉市汲城三村用好用活农村宅基地改革政策,通过旧村拆旧复垦,腾退建设用地50余亩,其中,28亩入股养殖设备产业园,已建成3栋标准化厂房81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用地难的问题。目前,这个产业园已成为豫北最大、销量占全国同类市场40%份额的专业园区。
主持人:我还想问问郑教授,刚才这个短片中谈到的甄庄村开展的农村五项重点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以宅基地改革为突破口,当然,这个片子当中也谈到,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从您的视角、从全国宅基地改革发展现状来看,这块“骨头”究竟硬在哪里?
郑风田:太硬了!这也是为什么农村的土地改革最后一块“硬骨头”是宅基地改革。今年,国家在宅基地改革方面也有一些重大政策,今年年初,宅基地使用条例发布,现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文件估计也将很快出来。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知道,城市人都有社保,农民家家都有一块宅基地,可以说,宅基地就是农民的社保。但是,现在有3亿多农民已经进城打工,不少的农村宅基地闲置率非常高,大量的宅基地闲置对农村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宅基地问题又非常敏感,我刚才讲的,它是一种社保,有些农民到城市工作,但是这份工作不是特别稳定,万一出现大的比如像2008年金融危机,包括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农民在城市的工作受影响,他还可以回到村庄。所以,中央推进宅基地改革,也是审慎推进。那么,我们新乡通过先行先试,既能够把风险处理好,又能够把它的潜力释放出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
主持人:没错,正像郑教授所说的,应该说,宅基地改革是农村五项重点改革中最难的一项。那么,新乡是通过什么方法啃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的?
张国伟:我们在实践当中遇到的改革难点,就是要解决“一户多宅”,还有大面积超占,以及像郑教授刚才讲的长期闲置等问题。实践当中,我们采取了“三讲清、三带头、一发挥”来破解难题。“三讲清”,第一讲清政策,第二讲清意义,第三讲清工作方案,征得农民对这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三带头”,就是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公职人员带头;“一发挥”就是发挥村民自治,充分运用“四议两公开”,让农民的事、大家的事大家说了算,所以效果非常好。我们的宅基地改革推进到现在,没有发生一起上访告状,反而赢得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
主持人:所以说,老百姓的这种口碑,就是最好的答卷。
短片3截至去年年底,新乡市较全省提前10个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各阶段任务,通过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合同清理规范工作,增加集体收入7624.6万元,村均增收2.1万元。通过推行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仅长垣市就腾退宅基地9357亩,收缴有偿使用费3942.55万元。通过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承包地流转总面积215.35万亩,土地流转率由2018年的24%提升至33.34%。通过实施土地利用综合改革,市本级累计收储土地2.65万亩。长垣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经验写入国务院“三块地”改革试点情况总结报告,有力保障了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主持人:其实,刚才通过短片,我们很直观地看到了很多数据,就是这些年我们改革后发生的变化,当然,这些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我们新乡的这场改革是真刀真枪的,而且是脚踏实地的。张书记,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通过这些年的改革,我们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什么样的实效?
张国伟:概括起来,改革的成效可以归结为“六增”:第一就是集体观念增强。我们都知道,“大包干”以后,农民集体观念有所淡化。我们在这次改革中,第一条强调的就是集体所有权,基层干部群众集体所有的意识明显增强。第二是发展空间增大。我们通过改革,一方面盘活了农村的闲置资源资产,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耕地面积。第三是集体和农民增收。截止到2018年,全市只有50%的村有集体收入,到2019年年底,我们已经有96.5%的村有了集体收入。第四是社会秩序增稳。第五是村“两委”班子增力。村“两委”班子在农民中的威信提高了,自己的腰杆也更硬了,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更强了。第六是乡村面貌增色。我们这次改革把闲置的土地、长期空闲的宅基地充分利用起来,发展菜园、果园、游园、花园,乡村面貌美起来,美丽乡村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主持人:当然,我们在新乡采访的时候,听到了两个词,就是“量差”“价差”,这也是普通老百姓嘴里边说的最多的两个词。那么,新乡是通过什么样的实践,怎样通过“量差”“价差”的办法,帮助基层群众获得“真金白银”的实惠?
张国伟:我们在深化耕地承包制改革、“三权分置”改革的过程中,推动土地流转,流转后,我们通过小块并大块,把沟沟坎坎进行平整,耕地面积就增加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量差”。那么,村集体或村集体土地合作社把土地面向社会发包时,由于我们又进行了道路和水利设施等配套,流转的价格提高了,这就是“量差”和“价差”的概念。
主持人:我想,改革的成果是否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需要看老百姓的口碑怎么样。郑教授怎样评价新乡的这场改革呢?
郑风田:新乡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像农村过去一家一户的土地都很零碎,大量的宅基地因为很多人在城市工作而闲置了,那么政府通过农村五项重点改革,就可以把资产盘活,把原来沉睡的资本能够释放出来,农民因此而获得财产性收入。另外,我们新乡实际上在根据本地的情况探讨一些很鲜活的经验,比如宅基地的改革,究竟村里面这一块地,这个宅基地究竟多大面积,我觉得这要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因为每个村的情况不一样,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另外,国家也已经意识到我们村里面的村集体经济这一块一定要做起来,因为过去我们释放农民的积极性,但是未来的发展要抱团取暖,现在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再通过土地流转,往更高的一个台阶上走。
短片4作为省、市乡村振兴示范镇,冀屯镇坚持把党的力量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把党员积分延伸为全民积分,形成覆盖“五大振兴”方方面面的“红分”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健全了社会治理体系,开创了“干部带头、党员主动、群众自觉”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目前,全镇近5万人注册“红分”会员,共生成“红分”近43万分,涌现出了众多感人至深的“红分”故事。
主持人:通过我们记者的走访,包括刚才这个短片当中所谈到的,新乡的这个冀屯镇通过“红分”管理这样一种模式,极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这个就挺有意思的。张书记,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解读?
张国伟:它是在原来党员积分管理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着乡村的“五大振兴”和干部、党员、群众如何参与,进行了量化,而且标出了分值,定期开展积分评比,要公布“红分”之星,有些积分还可以到超市进行一些家庭生活必需品的兑换。这样一来,就把广大农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实现了由过去的“干部干群众看”到“干部带着群众干”的转变。所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在全市推行了积分制管理,用小积分撬动乡村振兴。
主持人:郑教授,计划经济时代,我们都知道曾经用的是工分这样的一个概念,那么到了市场经济时代,现在通过改革,我们采取的是积分制。那么,工分和积分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郑风田:差别太大了。原来一提工分制就是“大锅饭”,大家集中在一起干,但实际上平均主义比较严重。积分制一个最大的创造,就是我们创造性地搞了一套激励体制,激励我们的农民为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村庄来作贡献。而这个积分制,可能不仅仅有精神激励,还有一些物质激励。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方法。
主持人:张书记,想让您展望一下,未来新乡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张国伟:改革永远在路上,可以说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结时。下一步,我们把深化改革作为一个突破口,重点在这三个方面用力:第一个就是在深化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宅基地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征收入市改革方面,能够总结出来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第二个就是在扩大覆盖面上作文章。现在我们237个村宅基地的试点基本结束了,下一步,我们就要在全市进行推广,让改革覆盖到所有的村,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够从改革当中获利,增强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第三个就是要在集成上求突破,提高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发挥改革1+1>2的效果,让改革真正成为我们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乡应有的贡献。
主持人:通过刚才张书记的介绍,您对新乡的这场改革又有什么感受?对下一步新乡农村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郑风田:感受到先行先试效果非常好,走出了一条非常有特色的、我们国家也是最“难啃的骨头”的改革之路。所以,我的一个期望就是一方面把目前这些改革的政策进行得更完善,另外要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更多地让其他地方的人来借鉴,然后在全国推广,让更多的地区受益。
主持人:变则恒通,尊新必兴。在希望的田野上,改革仍在继续,我们期待随着改革持续纵深的发展,农民朋友的笑声更多,笑得也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