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在中国,“七夕”自古就是
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日子。
如今,很多情侣选择在七夕这天登记结婚。
又逢七夕,咱们一起回溯岁月,
沿着时光隧道,
看看新中国成立后,
新乡在不同年代关于“结婚”的变迁,
回味那些属于不同年代的幸福。
【新乡民间结婚风俗】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乡婚嫁文化源远流长,意蕴丰厚。
新中国成立前,青年男女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的婚姻关系中,特别讲究门当户对,订婚年龄一般在4到12岁之间,结婚年龄在14到19岁之间,婚姻结合中“小婿大媳”较多,年龄差一般在3到5岁。
民国年间,新乡境内除正常婚姻嫁娶外,还存在纳妾、童养媳、换亲等形式的婚姻。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在新乡民间,结婚的日子选择是很讲究的。从前男家择定婚期,让算命先生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推算黄道吉日。民间对此有许多“禁忌”,比如忌无春之年嫁娶,忌男女任何一方本命年成亲。现在,婚期大多由男女双方家长共同商定,婚期的择日禁忌,大都失去了约束人们的效力,农村选农闲时多,城市大多选择“五一”“十一”和春节前后等国家法定节假日。
尚建东先生在《吃在七十年》里,记录了从前农村结婚的场景,热闹又有趣。
↓↓↓
农村人结婚,一般是在腊月里,赶上过年,喜上加喜。进入腊月,整个村子,几乎每天都有人结婚,只要村子的上空飘来《朝阳沟》的唱段,没跑,准是有人要结婚了。往往头天傍黑就支上高音喇叭放,银环、栓宝、二大娘......唱段朗朗上口还特别喜庆。腊月的风大,高音喇叭出来的唱腔,在风中飘飘悠悠的,时断时续。
在农村,村里人把参加婚礼叫“吃大米饭”。那时候,新乡地区少产稻,吃大米是件奢侈的事,只有红白事上能敞开了吃一顿。亲戚家娶媳妇嫁闺女,一家老小换身儿新衣服,扣着手就去了。别人问:干啥去嘞?答:吃大米饭!喜形于色,羡煞旁人。我的本家姑多、姐多,小时候沒少坐着大马车出席这些重要活动,不仅吃大米饭,还能挣一毛两毛“压轿”钱。
吃饭的时候,除了娘家人可以上桌,婆家的亲戚都是大烩菜、大米饭。一家结婚,全村有一杆子没一杆子的都会来吃大米饭,所以“事儿”上吃饭得抢。大人无所谓,关键是孩子得吃饱。当娘的都会舀垛垛尖一碗饭塞给闺女儿小儿。孩子贪玩,吃的少了或吃的慢了,说不定一个巴掌就抡过来了,叽哇乱叫的。
——摘自尚建东《吃在七十年》
双方家长在选好典礼吉日后,还要由男方父母亲自携带礼物去女方家下红帖“敬求金诺”,女家回“唯命是从”的红帖,即为订婚。时间一般要比典礼的时间提前一到三个月,好让双方将消息告知亲友,和准备结婚当天的东西。从法律的角度看,男女在民政局登记后就是夫妻了,但在新乡民间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认为只有等举办婚礼仪式后才算是正式夫妻。
男女双方在各种结婚用品中,新人的被褥是最讲究的。做被子的过程中有很多习俗:如一定要请儿女双全,夫妻健在的“全活人”来缝制,以图吉利。另外,做被子用线也有讲究,喜用红线忌用白线,在被子快缝好时,留尺把长不缝,等结婚那天,让娘家嫂子送新娘时,用七根线穿在一根针眼内,边缝边说:七条线,七针缝,明年俺来抱外甥。在给新人装枕芯时,婆婆嘴里要念叨:一对核桃一对枣,一对闺女一堆小;一对坷垃一对砖,一对状元一对官。
在典礼前三天,男方双亲要送通讯盒到女方家,盒中放化妆品(或首饰)、裤子、酒、肉(切口者回门,不切口者不回门),米面各一升。近代聘礼又加送现金一项,所送物品都取吉祥数目或者寓意,有祝福之意。
举行典礼的前一天,女方家里派人将嫁妆送到男方新家,最主要的是两只装衣物的箱子,不管里面装多少东西,最上面都要用女方家长给新郎准备的一条裤子盖面。裤与库同音,有祝福富裕的意思。典礼前一天,新房布置妥当,当天晚上,新人的床不能空,要有未成年的男童在新床上睡觉,取早生贵子的彩头。
娶亲前男家门前要竖两捆草,待新人花轿到门前时,把草点着在轿底烧燎以辟邪。新乡民间俗语有"穿蓝鞋,绣红花,过了门就当家。新人上轿须穿蓝鞋,此鞋不许再穿回家。拜天地时,不管是在宾馆饭店,还是在自己的家里都要设一张天地桌,桌后挂红帐,中央有一米左右大的“囍”字。桌前铺红毯或者席子,席前放升花,花前放马鞍。新娘要跨过马鞍摸“升”,叫做“骑鞍摸盛”,以示家庭富裕有余剩。鸣放鞭炮后,由礼相或者司仪鸣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拜完天地,饮过交杯酒后,男家要安排人煮“子孙饽饽”,其实就是女方家人提前准备好的“饺子”。按新娘的年龄,一岁包一个,所以也叫“生肖饺子”,装在食盒里,外面包上红布,送到男方家里。饺子煮好后,新娘用筷子喂给新郎吃,同时她要问新郎“生不生”?由于新娘害羞,多由小男孩代问,新郎立即答到“生、生、生”。原来,老规矩“子孙饽饽长寿面”不能煮熟,借“生熟”之“生”,喻“生育”之“生”,祝福新娘早生贵子。
按习俗,男方要设宴招待双方的客人。婚宴结束后,娘家人要到新房去看看。一表示“认门”,二是看望新娘表示安慰,三是翻箱,清点陪送物品和压箱钱。
俗话说:新房无老少。闹新房意为“闹发闹发”,闹的越狠越有财发,说明新郎新娘有好人缘。传说,姜子牙的老婆马氏是天上的扫帚星,最爱听新房,俗语说:新婚第一夜必须有人听房,人不听鬼听。马氏死后,人们为了图吉利就用扫帚竖在窗根,披上件女人的衣服,上面带上顶女人帽子,就算是“扫帚星”听房,鬼就不再来了。传来传去,就成了现在的“扫帚"听房。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和更新,新事新办、节俭办婚事的越来越多。旅行结婚、参加集体婚礼,都是新人乐于接受的结婚仪式。
【结婚证变化】
时代在发展,变化的当然不只是习俗,各个时期的结婚证也被打上了时代烙印。
二十世纪前还没流行“结婚证”这个词,统称为“婚书”。婚书需要自己到店铺里购买,然后到政府购买印花税贴在上面,特别像今天的邮票,有了它就算得到了政府的认可,正式生效了。
50年代
上世纪50年代的结婚证除结婚人的姓名、籍贯、年龄,以及证婚人的签名外,没有任何绚丽的图案。奖状式的结婚证由地方政府颁发,从右到左纵向书写。上面有区长的签名,不再有双方父母的名字。
供图:黄玉海
60年代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结婚证出现了并蒂莲、梅花、粮食等传统吉祥物,象征着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7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领证是免费的,也不用结婚照。在证书的显著位置印着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画像。新人在领证前要先背诵几大段毛主席语录,工作人员才能给办手续。
8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成了重中之重,提倡晚婚晚育和一对夫妻只生一孩。结婚证变得简朴自然,那时结婚证和生育指标是紧密联系的,有的还印上“计划生育好”几个字。另外,那时商品短缺,结婚证还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优惠证。
估计好多人不知道,80年代,新乡还有“晚婚证”↓↓↓
90年代
1992年,国家民政部对婚姻证件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革命。首先,在全国统一了婚姻登记证书的使用,婚姻证件“各自为证“的状态宣告结束。其次,结束了“奖状式”证书的历史,正式启用了“护照式”婚姻登记证。“护照式”婚姻登记证面积比原来缩小了一半,封面印有国徽,里面盖着民政部婚姻专用章,更加规范和方便携带。结婚证和离婚证的封面分别是红色和绿色。
最新版
2003年,民政部在全国统一启用新式结婚证,证书封面枣红色、烫金字,采用安全防伪水印币纸。新结婚证、离婚证均为枣红色,取消了人为的感情色彩。证件内芯全国统一编号,并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防伪措施。
如今,“电子结婚证”已上线。未来的“电子结婚证”将能够用于在线办理出生证明、迁移户口、购房贷款等业务,用手机随时随地核验婚姻登记信息,业务办理更加简便。
【三大件变化】
结婚后,就要开始柴米油盐的日子了,作为津津乐道的结婚居家“三大件”,随着时代的不同,也有所不同。
50年代:吹响喇叭、坐回轿、撒把糖
在50年代,结婚就是早知道名字而未谋面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然后吹响唢呐、坐回轿、撒把糖,亲戚街坊四邻凑到一起热闹一下就算结婚。所以在那个时候,吹响唢呐、坐回花轿、撒把糖就是结婚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事。
1950年代中后期,婚姻大事要听组织安排,结婚要打申请,领取结婚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结婚宴席、婚礼由组织上操办。婚礼上的来宾多是同一个单位的职工,看起来更像是单位的联欢会。
那时候结婚只需要一张床、一个脸盆、一个痰盂、一个暖瓶就可以了,收到的彩礼基本都是日用品。
家庭条件好的,摆上一桌酒,亲戚街坊四邻凑到一起吃个饭,这就是结婚了。
60年代:36条腿或72条腿
到了60年代,结婚开始有点讲究,得凑够“36条腿”或“72条腿”,不过绝大部分都是以36条腿为主。36条腿”大约是指床、大橱、五斗橱、夜壶箱(床头柜)、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另有一说是床、大橱、五斗橱、写字台、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不管怎样,加在一块是36条“腿”就行。
70年代:三转一响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有了消费的欲望。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准备“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另外,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这样的结婚在当时那叫一个上档次。
80年代: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开始向电器化迈进,追求的“三大件”演变成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即便冰箱只是单门的,电视机是黑白的,洗衣机是双缸的,人们的生活也是比蜜甜!
90年代:彩电、空调、摩托车
到了90年代,日子好了起来,结婚的三大件变成了,彩电、空调、影碟机。特别是空调,因为制冷制热的缘故成为不少新婚人群的首选。
当时家里有一台摩托车
可了不得啦~
▼
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会自动把录像机也加入三大件中。如果听到谁家突然天天传出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八成是刚结婚的。
21世纪:......
由于家庭消费也随之向科技化和高消费迈进。现在三大件没有一个公认的版本,可谓见仁见智,不过要说现在的三大件,普遍认为房子是重中之重,没有一套像样的婚房,估计结婚日期就可能会一推再推了。
【 结 语 】
婚姻关系着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时至今日历经70载。70年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我国婚姻家庭制度及婚姻登记工作发生了许多变化......
当然,这么多年也有没变的。
每个伴郎团都是那么抠门,
接新娘的时候,红包永远是一两块……
还有,从婚纱照到婚礼主会场,
新郎,永远都是一个“陪衬”。
《相约新乡》祝福大家:
有情人终能成眷属,
所遇良人白头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