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至健康路
南到科隆大道
全长约2km
几乎每座城市
都有一条街以此命名
每当谈起TA时脑海里闪过的
都是与文化相关的火花
对,TA就是文化街
逐梦文化街
如果一条街能代表新乡的城市文化底蕴,那么这条街,一定是文化街。
一条文化街串起的不仅有幼儿园、小学、大学,还聚集着全市大部分的书店、培训学校,走在这里,总有种整条街都充满着氤氲书香的感觉。
TA孕育了新乡的文化文明、成就了标志性建筑、记载着历史与繁华。
文化街以“街”之名串联起辉煌的历史,以文化坐标承启着辉煌的过去与可期待的未来,更是新乡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两公里多长的文化街,其实最名副其实的一段,只有金穗大道与老教委胡同之间的大概五六百米的一段距离。
这几百米街道的两侧,新乡市外国语小学、红旗区第二实验小学、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新乡学院文化街校区,当然还有文化书店、校园书店、学海书店等近十家书店林立。
因为有学校的存在,所以文化街要比周边几条路的早晨都要来的早一些。
如果这个季节,你在早上六点多驶进文化街,秋日的早晨还会带着一丝丝昏暗,树影映在厚重的柏油路上,影影绰绰但却跟早起的排队进入校园的学生们一样,很有精神。
这里的外国语小学,不知道记载了多少新乡少年郎最美好的六年小学生活。
新乡市外国语小学由一九五零年建校时的六七个班,全校不到二百名学生,发展至今有近百个教学班,几千名学生。七十年的岁月沧桑,今日的外国语小学,是涅槃之后的凤凰,焕发着勃勃生机,闪耀着熠熠光芒。多年来,也一直是文化街上的精神标杆。
而对面的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原新乡师专校区),相对于有着悠久校史的外国语小学,则是文化街上的新人。
于2008年7月由全市七所职业中专合并组建而成,其中新乡市第一职业中专为国家级重点。市信息工程学校、市旅游学校和新乡市航空中等专业学校为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
按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职业教育规划,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也成为了全市唯一的中职教育基地。
有学校的地方就必定有书店。
学生的教辅、各类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等,各类书籍在文化街上都能买到。别看这些书店门头不大,但进去后却别有洞天。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
爱书的人都会有不少灵魂碰撞的故事。
文化书店的老板,就是一个有着无数故事的人。他的故事关乎自己、有关进店买书的人、也有着对文化街历史变迁的见证……
作为新乡本地人,文化书店的老板小王,在25年前,因为酷爱读书,决定在家附近的文化街上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
当时书店位于外国语小学的门口,只有十几平方。后来随着外国语小学及文化街的不断扩建,书店也换到了现在的新门面房里。
25年来,小王收到过许多人送来的感谢信。有的人可能是在小王推荐的书目帮助下,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或者是小王免费的各类“口头培训”,让人醍醐灌顶……
总之,这些故事几乎都是努力奋斗后梦想成真的欢乐。
如今小王已经变成了老王,但他依然在厮守着自己的一方心灵净土。而我们相信,文化街上每一位书店老板、每一位走进书店的新乡人,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的朝气、蓬勃和笃定前行的特质。
这种特质正如文化街上永无休止的繁忙一样,每一个在这条路上努力学习,愿为理想奋斗的普通人,都是城市力量的缩影。
文化街的专属标识
当然除了各类学校外,文化路上的地标性建筑还有很多。比如第371医院、文化街菜市场、博浪沙温泉、文化桥、孟营水厂等。
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原来的第371医院。
医院始建于1946年10月,后经多次改编并于1968年9月改称为第371医院,由郑州迁移至新乡市文化路64号。
而驻守在文化南街一侧的孟营水厂,1982年动工,从建厂伊始便长期担负着全市供水量的半壁江山。不舍昼夜地为我们过滤着每一滴干净的水。
三十八载时光冉冉,朴实奋进之光依然熠熠生辉。周边的人们每次路过这里,应该都会有别样的感情吧。
还有老新乡人都知道的新乡师专。当然现在师专已经从文化街上迁走。而且旧址就是现在的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所在地。
师专的前身是1949年7月太行行政公署批准成立的太行公立新乡师范学校。
1949年10月平原省成立后,更名为平原省立师范学校。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消,又更名为河南省新乡师范学校。1956年开始举办初中教师训练班,是全省规模较大的八所师范学校之一。
1958年经上级批准升格为新乡师范专科学校。1963年9月,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又恢复新乡师范学校的校名与建制。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名称和隶属关系几经变化,1971年更名为新乡地区师范学校,招收大专班。
198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新乡师范专科学校校名和建制;199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7年经过国家教育部批准,平原大学、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乡教育学院正式升本组建新乡学院。
而今的新乡学院,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学校赢得了96%以上的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擦亮了这座应用型高校的金字招牌!
文化街,真香
在不熟悉文化街的人眼里,文化街大概就只有文化的标签了。其实这里的标签真的不是只有文化。
在新乡提起美食:西大街、东大街、中原路……这些为人熟知的街道总能榜上有名。唯独文化街很少被人提及,当你深入了解之后,就明白它的魅力,它完全就是被老新乡人“藏”起来的街道。
从北边的健康路走到南头的科隆大道,整条文化街上,有低调的店面、有简单的营生,还有让老新乡人流连忘返的味道。
如果说其他街道上美好早晨的开始是包子、豆浆、胡辣汤、油条,那么文化街上的早餐可能会让你多到不知如何选择。
除了我们常见的这些早餐外,这里还有新疆的特色美食,位于新乡市公安局家属院附近的新疆亚克西营养馕饼,一个中间薄、边缘厚,比篮球都要大的馕饼,就是一个壮汉也能吃饱了。
刚烤出来的馕比面包还要香,而且没有添加剂,自然的纯香味吃起来香酥可口。
除此之外,还有刀削面、拉面、饸饹条、卤面、炒面等各类面食,川菜馆、豫菜馆、杭帮菜也都能在文化街上找到可口的味道。而时尚的各类串串、火锅、饮品、快餐更是多到数不清。
作为老味道的优秀代表,位于文化路南尽头的一家川菜馆,已经在文化街的尽头走过了十五年。来到这里的食客,大多会点上一份店里的招牌菜——水煮鱼。麻辣鲜香在这道菜里得到了极致的发挥。
作为外地人,在新乡的最初几年里,我也常和朱先生来到店里,点上一盆他最爱的水煮鱼与我最爱的酸辣土豆丝,在那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里,那绝对是最顶级的味蕾享受。
一晃十几年已过,老板也由最开始的年轻夫妻变成了现在的三口之家。
男方是南阳人,妻子是焦作人,十几年前,在新乡人好客的感染下,二人来到这里开了这家川菜馆。
十五年来,从十几平方的小店面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上下两层过百的面积。
文化街上的新乡人,用真情容纳了一对儿外地人的拼搏与奋斗,唯愿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永远活得自信而美好。
而位于状元府第西门的上上签美食涮锅,则是文化街上的新贵。
百十种涮菜,简直就是火锅控的天地!
当各色的美味佳肴尽在眼前,火锅吃货们真的就像皇上选妃样儿的那般愉快。随意拿!任性拿!16种口味特色锅底喜欢什么挑什么。
麻辣锅、三鲜锅、番茄锅……各有风味,总有一款适合你!
等待锅底上来之前,先拿碗盛酱料,来点芝麻酱,蒜泥,香葱,还有不能少的满满一大勺花生碎,根据自己的口味创作出专属调料,没有人管你重不重口味!
这些味道,能让你看到不一样的生活姿态,更重要的是还能发现:文化路,真香!
奋斗在文化街
提到文化街,老新乡人都会想到上世纪中期,新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投资了53.25万元,先后新辟了包括文化路在内的五条道路。
在此之前,咱们城区修建道路时,工人们使用的都是铁锹、十字镐、架子车,利用抬筐、人工挖路面的施工技术,到了修建文化路时,已经由手工操作逐步向半机械化、机械化转变了。1952年底,更是购进了一台12吨的三轮蒸汽压路机。改变了人拉石磙碾压路面的状况。
而文化路的准确开辟日期正是这之后的1953年。当时仅仅开辟了道清路至孟家营路段,长640米,宽15米。煤渣路面。投资4309块钱。
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道路纳入正常的建设轨道。根据规划,新建、扩建了文化路在内的十条路段。尤其是上世纪末,文化路被不断加长和拓宽。路面也由原来的煤渣路面改建为沥青路面。
进入新世纪,双车道的文化路相对新乡其他主干道,还是比较狭窄的。所以也是被多次施工改造。直至形成现在的北至健康路、南到科隆大道,全长大概2公里的文化街。
话说文化路有多长,老新乡人的记忆就有多长,当你了解之后,它会成为你一整天的快乐源泉。
如果说平原路、金穗大道象征了周末的欢愉,那么文化街则代表着7*24小时的学习。
我们常说,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而在文化路,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同时在路上。
因为弥漫在此处的朝气和自信,让我们莫名地相信:再坚持一下,成功就要来了。可以说,这条街随着自己的发展与壮大,也见证了新乡力量在这所城市中的生长。
奋斗是文化街上的主基调,彷佛深处一个永远不会断电的世界。
更寄托着人们对于新生力量的希望,意味着年轻的活力正带领整座城市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