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运河被国务院列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历经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卫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被大家所关注,昔日的卫河是什么样子?作为昔日主要运输工具在卫河上来往行驶的漕船又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漕船”,家住新乡市年过八旬的老“船家”张俊山和儿子张新明,历时近半年时间制作出了一艘长达2.6米的漕船模型,再现了昔日卫河航运的漕船风采。
10月26日下午,记者在平原路中段张俊山老先生的家里,见到了即将制作好的长达2.6米的大型卫河漕船模型“张家湾号”。“张家湾号”制作工艺讲究,无论是大的船舱、船帆,还是水缸、水桶,看起来都和真的一模一样。
据张新明介绍,原来整个体系内河叫漕运,船叫漕船。漕船整体分两大部分,一个是人居住的部分,一个是装货的部分。“张家湾号”的所有制作是按照当时船只(16.6比1)比例换算出来的。
82岁的张俊山老人说,他是卫河漕运第六代传人,生于船,长于船,在船上生活了40多年,对漕船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是卫河船运兴衰的见证者。他的祖辈是北京通州张家湾人,世代以船为生。张家湾是北京船运的一个大码头和物资储备仓库,来自南方的货物运到这里,再由小船运至北京城。后来由于货物减少,为了生计,全家人就带船逆流而上,一路向南,寻找货源,最后来到新乡城西杨树湾码头,并在此落户,从这里装载货物再往返天津。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铁路和公路运输不断扩大以及卫河断流等原因,船运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段船运历史一直留在老人的记忆深处。从船上下来后,张俊山被分配到新乡市一家工厂,从事模型技术工作,直到退休。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俊山越来越怀念船上的生活和从事船运的先辈,同时,也为了让新乡人永远铭记这段大运河的漕运历史,他萌生了根据自家原船大小按照比例制作一个大的漕船模型,无偿捐献给市博物馆的想法。
说干就干,从今年5月份开始,父子俩开始进行大型船模的制作。由于没有图纸、没有原型可参考、没有制作材料,张俊山凭着记忆对船板的厚度、船帆的高度,以及每个细节进行琢磨,经过5个多月努力,终于按16.6比1的比例制作成一个长2.6米、宽0.4米的漕船模型,并取名“张家湾号”。
张新明说,相比其他内河的漕船,卫河漕船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个是船身,一个是船帆。为了加大运载量,把船身加长了,到转弯的时候,解开插销,就可以转弯,这是卫河漕船唯一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目前在世界上像这样的两身船很少。船帆则是圆弧半页帆,是为了减少兜风量,就把船帆的上面改成圆的。
张俊山和张新明均表示,“张家湾号”做好以后,要把它送给市博物馆,让所有新乡市民都能一睹昔日卫河漕船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