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5年,卫滨区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关心支持下,科学发展、顽强拼搏,开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并总结出必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生福祉为根本、以作风建设为保障的珍贵经验。
日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卫滨区第四次代表大会,擘画了卫滨区今后5年的发展蓝图。号召全区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阔步前进。
过去的5年,卫滨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面完成区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砥砺前行 铺展精彩画卷
——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落实并推行“第一议题”制度,组织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53次。高标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韩清宇、卢运道等9人荣获国家级称号。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着力强化“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全区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5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总量连续5年居全市前列。
——坚持质量效益双重发力,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定步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为0.7:43.6:55.7。工业加快转型升级,荣获全市工业信息化工作和工业经济运行工作先进区称号,高端装备专业园区纳入全省首批智能装备产业园区和全市首批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行列。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特色商业区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50亿元,荣获河南省一星级服务业“两区”称号。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乡村经济业态不断丰富,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顺利完成党委、政府机构改革;扎实推进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实施“减县补乡”;积极推进与高新区套合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行政审批事项入驻率、“一窗受理”率均达到100%,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率达到90%以上,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荣获“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先进单位”称号。
——坚持改善人居环境,城乡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在全市率先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成150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顺利建成地方铁路处、滨河湾集中安置区一期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群众7000余户,被评为全市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市棚户区改造先进单位。10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57条小街巷全面翻新。新增供热面积479万平方米,城区供热普及率达到98%以上,清洁取暖基本实现全覆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区环保工作综合考评连续4年位居全市前列。财政民生支出累计23.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保持在72.8%以上。社会保险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社会救助实现应保尽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课后延时服务有序开展。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
——坚持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区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区法院、区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履职,人大代表所提50条建议全部办结,满意率达到95%以上,政协专委会提案422件,办复满意率90%以上。荣获“全国法治先进区、全省优秀法律援助先进单位”等称号。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完成所有镇(街道)、村(社区)党员活动阵地和党群服务中心的提档升级,实现小区(庭院)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成功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基层党建论坛”等活动100余场次,荣获“全市基层组织制度创新单位”称号。大力实施“党建+”行动,在全市率先推行党建主题文化引领工程、城区“红分”管理模式。深入开展“敢转争”和“双争双提”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倡导务实重干作风。连续4年被评为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今后5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性地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卫滨区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确保整体工作实现进位升级,在建设现代化河南新征程上贡献“卫滨”力量。
接续奋斗 变现美好蓝图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开放创新成效实现更大突破;
城乡功能品质实现更大跃升;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更大提高;
生态环境治理实现更大进展;
民生福祉保障实现更大改善;
社会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
实现这些目标任务,需要正确处理好:
——“形”与“势”的关系;
——“稳”与“进”的关系;
——“危”与“机”的关系;
——“干”与“说”的关系。
围绕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今后5年必须着力抓好:
——着力推动产业优化提升。树牢“项目为王”理念,突出项目建设,依托“四大平台”,围绕“四大产业”,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突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导向,围绕“中铁”“中隧”“金龙铜管”“凯美龙铜板带”“勤工机器人”等重点企业,构建以隧道装备及后配套、铜材料深加工和智能机器人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力争在“十四五”末形成百亿元高端装备制造、百亿元铜材料深加工和50亿元智能机器人3个产业集群。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破解老城区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依托金融保险超市、猪八戒网等企业孵化平台,吸引设计、研发、咨询、金融、保险等业态集聚发展,实现“小空间创造大财富”;加快商贸物流发展,高标准抓好特色街区、购物中心、专业市场等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推进高新区拓展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积极承接培育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航空航天、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吸引聚集创新型人才及团队入驻。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统筹推进与高新区套合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推进“一招四引”,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郑州、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强化要素保障,全力保障优质项目用地,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形成“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好格局。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全力以赴支持企业发展,努力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
——着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西南部区域整体开发。抢抓全市“西提”“南融”发展、郑新一体化、高新区套合、“两场”搬迁等重大机遇,高水平推进西南部区域整体开发,持续优化西南部区域生态、教育、文化、医疗、商业资源布局。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打通“断头路”,实施河道截污、管网清淤、垃圾分类管理,常态化开展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大力实施老旧小区集中连片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工程,确保“十四五”末高标准完成19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中心城区带动、城乡一体化引领乡村振兴,实现全域城市化”的思路,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谋划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多元化主体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切实提高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民团体的领导,发挥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持续做好“双拥”共建工作。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人大工作格局。支持政协履行职能,提高建言资政能力和凝聚共识水平。加快法治卫滨建设。认真做好“八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大力支持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到“十四五”末,新开发就业岗位1.5万个。加快公办学校、幼儿园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健康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强化兜底保障,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各类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大、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