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宁晓敏 见习生丨 许磊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在整体营收增速创历史新高的背景下,星巴克中国市场的营收却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近日,星巴克发布了2023财年第一季度(时间为2022年10月至12月)的业绩报告。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市场期内营收为6.22亿美元,同比下滑31%。
与此同时,衡量经营质量的同店销售额、平均客单价等指标也出现不同程度地下滑。
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星巴克凭借独特的商务社交“第三空间”体验服务,获得广大消费者青睐,因而迅速发展。
截至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已经开设了超过6000家门店,成为其仅次于美国本土的第二大市场。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星巴克想要在中国市场取得如往常靓丽的业绩,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我国咖啡消费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咖啡品牌的出现,以及务实消费的流行,不断消减着星巴克“高大上”的精英标签。
另一方面,新式茶饮的快速流行,抢夺新生代消费者的同时,也进一步解构着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
一季度营收同比大幅度下滑
根据星巴克发布的2023财年第一季度报告,总体净收入达到87亿美元,同比增长8%。截至第一季度末,星巴克全球门店数量超过3.6万家。其中,在中国市场,星巴克门店数量为6090家。
尽管星巴克全球市场业绩表现不错,但中国市场表现大幅度落后于总体营收。
数据显示,上述报告期内,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同比下滑超30%。其他经营指标也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同店销售额下滑29%,同店交易量下滑28%,平均客单价下滑1%。在2022年12月,星巴克同店销售额更是出现超过40%的下滑。
星巴克将中国市场营收下滑的原因归结于疫情和汇率等因素。
不过,星巴克对于中国市场表现早有预测。据报道,在发布2022财年第四季度与全年业绩报告时,星巴克首席财务官预测,2023财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同店销售收入将仍然为负值。
事实上,本季度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不佳已经显露了端倪。
天眼查显示,根据星巴克此前发布的业绩报告,2022财年第三季度,中国市场营收为5.4亿美元,同比下跌约40%,同店销售额下降44%。到了2022财年第四季度,中国市场营收虽然环比下跌有所收窄,但同比依然是下跌态势,其中,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16%。
在星巴克发布2023财年第一季度业绩不久,话题#为什么国内喝星巴克的人越来越少了#登上了微博热搜。该话题引发1.6万次讨论,阅读次数高达3.3亿。
在众多网友的评论中,一条“贵且难喝”的评论获得了2.3万个赞。不仅如此,另一条获赞超过1万的评论——“因为它在那个价格里属于难喝的,在那个口味里又属于贵的”,或具体诠释了为什么国内喝星巴克的人越来越少。
从众多网友的评论中,不难窥见星巴克业绩下滑的原因:一个是贵,缺乏性价比,另一个则是产品创新乏力,难以持续吸引中国消费者。
三联生活周刊在相关文章中指出,当星巴克还将价格维持在30元上方的时候,国内很多咖啡品牌已经将单价降到了10多元一杯,甚至更低。
此外,随着这几年很多小众咖啡店的兴起,很多资深的咖啡爱好者开始从星巴克转移,在一些僻静的小巷里享受真正咖啡的乐趣。
由此可见,当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价格便宜且味道不错,品类更加多元丰富的咖啡品牌时,星巴克对中国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快速降低,其市场份额也逐步被其他同类品牌蚕食,那么,中国市场的业绩下滑就在预料之中了。
从“第三空间”到“第四空间”的破局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咖啡行业市场正以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水平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元。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上海开出首家门店,其主导打造的“第三空间”迅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
在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中,咖啡承担粘合剂的角色,为消费者提供文化、精神和环境的体验。
然而,伴随着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同类品牌打造类似的空间体验,来抢夺星巴克的消费者,其中最为高调的莫过于瑞幸咖啡。
后者创立后,多次公开表示其对标的便是星巴克,并且旗下门店多开在星巴克附近,可以说,有星巴克的地方就有瑞幸。
截至2022年年末,瑞幸咖啡门店数量已经超过8000家,规模远超星巴克。
咖啡之外,近年来崛起的新式茶饮,诸如奈雪的茶、喜茶等茶饮品牌,以及更多小众低调的独立茶馆,纷纷将第三空间引入经营模式中,成为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替代空间,分流了以新生代消费者为代表的消费群体。
因此,星巴克第三空间的体验和服务不再具有独特性,吸引力也有所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星巴克自身也爆出众多影响品牌的事件,进一步拉低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
2022年2月,有多名执勤民警在星巴克店门口吃饭,星巴克店员以“影响品牌形象”为由,驱赶并投诉了执勤民警。此事经网友曝光后,迅速成为热搜。该事件中,星巴克的傲慢表现,引来众多网友的口诛笔伐,大大影响了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形象。
在此之前,星巴克也因为“不收硬币”、使用过期食材,篡改食物保质期等事件,一次次陷入舆论风波之中,引发争议,影响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导致其品牌形象受损,引发众多消费者的不满,第三空间所带来的品牌溢价也被大幅度削弱。
在此背景下,星巴克又尝试打造“第四空间”来应对市场竞争,同时弥补第三空间在时间、位置方面的局限性。
近日,星巴克宣布,与高德地图合作的“沿街取”服务在北京、上海两座一线城市正式上线,成为其打造“第四空间”的重磅动作。
星巴克“第四空间”以APP为主要平台,通过数字化赋能,在线上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消费者通过星巴克APP选定门店下单之后,不用进店,亦不用下车,门店内的人员会在店外等候,待消费者到达后将咖啡送到面前。
从以往案例来看,星巴克“沿街取”并不是“第一次吃螃蟹”的外资餐饮品牌。
麦当劳此前也效仿本土市场,在中国打造了汽车餐厅“得来速”。不过这种模式在中国市场并未引起多大反响,相对于麦当劳常规餐厅数量,汽车餐厅得来速门店数量占比仍较低。
因此,星巴克以“沿街取”服务为代表的第四空间打造措施,能够多大限度的帮助业绩改善,目前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