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剥离争议业务上市 轻松集团不想走水滴筹老路

来源:中原新闻网发布时间:2025-02-20 15:34:41

  记者丨张飞涛

  实习生丨汗青

  出品丨鳌头财经

  同样以大病筹措平台起家,同样切入保险业务,同样寻求登陆资本市场,轻松健康集团(下称:轻松集团)似乎与水滴筹走了一样的发展路径,但细看之下,轻松集团并不想走水滴筹的老路。

  近日,轻松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向资本化步伐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步比起老对手水滴筹晚了4年。晚有晚的好处。2021年,水滴筹母公司水滴公司在美股IPO,但在上市之后股价低迷,如今市值较发行之初已跌去近九成。

  水滴公司在资本市场的遇冷让轻松集团意识到,披着公益外衣,做着保险生意的商业模式在资本市场是个老套的故事,因此其在上市前剥离了轻松筹这一具有社会争议的业务,打出AI牌,以科技型平台的身份赴港上市,以期讲出与水滴公司不一样的故事。

  能成功吗?

  01

  上市主体剔除轻松筹,实际仍靠其引流

  为了实现顺利上市,轻松集团“煞费苦心”,去年在自身组织结构、业务分布、商业模式上做了不少调整,剥离具有社会争议性的轻松筹便是其中之一。

  去年6月份,轻松集团分拆并剔除了轻松筹和朵儿医院业务,并将轻松筹全部注入北京众意互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招股书的解释,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轻松健康集团是一家在开曼注册的外资企业,而我国法律法规对外资开展某些业务有所限制。

  互联网生意的本质是先有流量再有生意,对于轻松集团也不例外。2014年,轻松筹上线,作为国内最早的大病筹措平台之一,轻松筹在短期内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显示,上线一年后,轻松筹便上线了超过2.3万个项目,筹措金额超1.8亿元;到了2018年,轻松筹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5.5亿。

  流量有了,生意便水到渠成,在商业化路径上,轻松集团选择以保险为切入点。2016年,其获得保险经纪牌照;2019年,正式升级为“轻松集团”,并形成了涵盖轻松筹、轻松保、轻松公益、轻松健康的业务闭环。

  争议也随之而来,对于大病筹措平台而言,尽管众筹业务仅作为流量入口而存在,并不作为主要营收,但“公益”与“生意”的混淆却给平台带来了大量的社会争议,也滋生了部分灰产。

  此前,部分平台被曝出存在“职业筹款推广人”,他们以协助筹款为名,抽取高额比例佣金;另据媒体报道,为“抢占病人”,水滴筹与轻松筹地推人员曾在医院大打出手。

  “筹款平台的灰产影响了平台的品牌形象和公益形象,甚至引发重大舆情,这对于上市企业而言是巨大的风险因素。”行业观察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因此将轻松筹业务隔离于上市主体有助于降低风险,同时也更加合规。另一方面,即便将轻松筹剥离出上市主体,也不妨碍该业务继续为轻松集团的保险等业务引流。”

  鳌头财经发现,在轻松筹求助页面,依然存在大量重疾险广告,该广告则导向轻松保的相关保险产品。换言之,尽管轻松集团上市的身份是“一家专注于综合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险解决方案的科技型公司”,但其业务的引流仍然离不开轻松筹的帮助。

  02

  业绩承压打出科技牌,募资主要用于营销

  引流越来越难了。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前三个季度,轻松集团的注册用户数分别为1.546亿、1.638亿和1.678亿,增长缓慢;同期的活跃用户数则分别为7050万、6910万和5000万。

  目前轻松集团拥有健康服务和保险服务两大主营业务,健康服务包括早筛服务、综合健康服务包、科普服务及医学研究辅助服务;保险服务则通过互联网保险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保险产品供应、定制化产品开发以及全流程保险服务等。

  活跃用户的减少意味着潜在客户的流失,这对轻松集团的两大主营业务造成了不利影响。保险业务下滑,在报告期内,轻松集团销售的保险产品年化保费总额分别为13亿元、12亿元和8亿元。相关收入也在下降,2024年前三季度,轻松保险服务收入为2.38亿元,同比减少772.4万元,“这主要是由于其正在调整用户获取策略,以应对整个行业内不断上升的用户获取成本。”轻松集团在招股书中坦言。

  横向比较下,轻松集团保险业务的体量并不大,以2023年为例,轻松集团保险业务收入3.27亿元,同期水滴保的收入则为23.4亿元,轻松保不及后者零头。

  保险业务增长乏力,营收的重担压在了健康服务身上,报告期内,该业务的营收分别为5977.7万元、1.55亿元和3.98亿元,分别占该公司同期总收入的15.2%、31.7%和61.8%。

  尽管健康服务业务营收增长迅速,但该业务依托于外部采购,连年下降的活跃用户并让轻松集团在议价权上落于下风,高企的采购成本造就了健康服务营收占比越高,公司总体越“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轻松集团营收分别为3.94亿元、4.90亿元和6.4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则分别为1.49亿元、1.47亿元和7660万元。

  “健康服务增长迅速但盈利能力不足,保险业务毛利率较高但增长乏力后劲不足,这说明轻松集团还未找到稳定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其未来业绩面临着不确定性。”前述行业观察人士表示。

  或许轻松集团自身也清楚其单从业绩难以打动市场,于是在招股书中打起了科技牌,自诩为“科技型一站式平台”,并称将利用科技赋能开发保险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等。

  实际上,报告期内轻松集团研发开支占比持续走低,分别占当期总收入的13.4%、12.5%和8.0%,就连融资用途上,“提升品牌知名度”都排在最前面。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轻松集团对于自身“科技型企业”的讲述能成功获得市场认可吗?

  很难。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