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万泰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19-08-21 15:54:10


  清华百年校庆时,杨万泰院士回到母校,并在校友照片墙上找到自己的学生照。

  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记者常生军)云海山川,难见我的身影;寂静校园,常常伴月迎星;浩瀚书海,我默默地穿行;科学路上,我在风雨泥泞。

  ……

  这是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心声。他是从邯郸走出去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杨万泰。在清华百年校庆时,在北京化工大学60周年师生文艺晚会上,在他的母校成安县第一中学报告会上,他带来的自创歌曲《背影》,唱出了一位杰出学者的情怀和坚守。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取得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很多关于国家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科技工作者应该不忘初心,时刻牢记我们承担的巨大责任和使命。唯有继续努力,方能以知识回馈国家,无愧于这个时代。”杨万泰表示。

  从小村庄到清华,与高分子结缘

  “1977年12月的高考让我从小村庄来到北京,与高分子化学结缘。高考不仅是我个人的转折点,更是整个国家的转折点。”杨万泰说。

  杨万泰是成安县辛义乡东阳寺村人,初中、高中的欢乐时光在家乡度过,恢复高考第一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就读于工程化学系。

  “通知书上写明报到时间是3天,我买了第一天第一班邯郸开往北京的火车票。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坐火车。上世纪90年代初,我出国深造第一次坐飞机。若干人生第一次都成为我前行路上关键性的一步。”杨万泰说,在那个年代,坐火车、乘飞机都是令人羡慕的事儿。如今,杨万泰引用《人民日报》文章说,从半日千里往返的高铁,到半小时到货的快递,再到半秒下载一部电影的5G,不断提升的“中国速度”刷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回想40多年前,恢复高考,如一声惊雷,点燃无数莘莘学子“进入大学深造、学成报效国家”的希望之光。杨万泰高中就读于当时的省重点高中——成安县第一中学,班主任兼化学老师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赵素娥,物理老师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蒋伟,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他打下坚实的基础。1973年底,高中毕业的杨万泰回村任小队会计,他不仅学会了打算盘,还练会了盲打和左手打算盘的特技。由于工作出色,两年后兼任村里团支书。他一直保持阅读习惯,白天劳动,晚上读书,不仅看化学、物理等书籍,还喜欢读《中国通史》。

  杨万泰说:“我与清华大学、与化学的缘分,从填报志愿那一刻就如影随形,在高分子这个领域教书、研究40余年。”2017年,时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主任的他,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2019年1月,杨万泰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感谢这个时代,是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从教育和科技入手,才有了我们这一批人命运的改变,更有了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见证“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几十年来,杨万泰一直保持着每周工作7天的工作习惯,坚持下来丝毫不觉疲惫。

  1982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杨万泰选择了当时化学专业最全的北京化工大学,开始了研究生学习。1985年硕士毕业,留在北京化工大学任教。1993年,学校推荐他去瑞典皇家工学院公派留学,他仅用了2年零4个月时间就拿到别人需要5到7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学位。为缩短留学时间,他选择用瑞典语授课的课程,听不懂就先记下图表、公式,再用查字典的方式弄清楚老师所授内容。

  1996年8月,杨万泰回到国内开展新的研究工作,两年后他受导师邀请再飞瑞典做了半年高访。这半年对他影响巨大,“感觉自己站到一个更高的地方,与未来对话。”

  现实中,很多关于国家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是材料,材料的基础是化学。杨万泰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一直在啃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硬骨头。1998年,他调整研究方向,将研究对准整个高分子化学领域国际上的几个重大难题——光催化表面C-H键转化反应、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体系、非均相聚合新方法等高分子化学基础研究等。多项专利成果已进入工业应用。其中,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化学的方法学研究,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

  在杨万泰眼里,由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领跑者,在一些重大关键领域,我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第一个院士工作站建在家乡

  虽然离开故土多年,但杨万泰始终关心支持家乡发展。2018年以来,他先后被聘为市政府智库专家、邯郸学院“河北省杂环化合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邯郸经济结构转型把脉问诊,为邯郸科技教学事业贡献智慧。

  “我的第一个院士工作站一定要设在家乡。”杨万泰的这句话给成安县科工局局长任彬彬留下深刻印象。

  “那是2018年9月18日,签约地点在清华大学杨院士办公室。”成安县科技副县长李冰凡说,她坐在杨院士的电脑前,完成战略合作协议的终稿修改。

  这一幕被隆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志广用手机记录下来。韩志广说,杨万泰增选为中科院院士后,不少单位找过来,希望设立院士工作站。但院士态度很坚决:“家乡更需要我,我要先为家乡尽绵薄之力。”

  隆海生物是杨万泰从县里两个工业区几十家企业中筛选出来的。作为全球首家在联合国碳交易平台挂牌的企业,隆海公司的生物柴油主要出口欧洲,是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者。杨万泰与隆海生物敲定3个研究课题,其中储能新材料项目研究方向是把电能储于生物微晶蜡,着眼解决太阳能和风能利用效率低的难题。

  日前,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的韩志广又一次走进清华大学,将新研制的十八碳甲酯延伸产业链生产生物材料送到杨万泰团队,具有战略意义的合作已经开篇。

  能赶上这个时代太难得

  2018年3月25日,杨万泰回到离别46年的母校——成安县第一中学。熟悉的校园,泛黄的老照片,让他觉得所有的一中故事都不曾走远。

  “传承科学精神,点燃青春梦想”报告会上,杨万泰以自身求学奋斗经历,激励成安一中莘莘学子树立远大理想,为梦想而奋斗。

  “知识改变命运,你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条件和我们上学时相比有了飞速提升,这得益于祖国的强大,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得益于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希望你们锻炼身体,博览群书,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率真的性情,深邃的思想,曲折的经历,豪放的歌声……听了杨万泰的演讲,成安一中教师刘旭光即兴赋诗一首:“寄言乡子弟,奋争趁年少。一要读书多,二须身体好……”

  师生相聚,已经80多岁的老师激动地流下幸福的眼泪,依然像当年教学时一样勉励杨万泰。杨万泰深情地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是几千年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快、变化最好的时代,能赶上这个时代太难得。我们要为这个时代而自豪。”

  □人物简介

  杨万泰,男,1956年10月出生,成安县东阳寺村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11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特种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染料工业协会色母粒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学部委员及Biomacromolecules、《高分子学报》《中国化学快报》《膜科学与技术》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光催化表面C-H键转化反应、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体系、非均相聚合新方法等高分子化学基础研究。其研发的自稳定沉淀聚合绿色新技术,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