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游客在峰峰矿区张家楼村游览。 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彭城街,五里长,旮里拐弯笼盔墙……”8月17日,峰峰矿区张家楼村“老缸调茶馆”前,一曲朴实酣畅的“老缸调”唱腔,吸引着众多游客纷纷驻足观赏。
50岁的徐霞是张家楼村土生土长的农民。2019年,她放弃外出打工,投资十余万元在老村开办了“老缸调茶馆”。这两年,眼瞅着以前无人问津的老村内,游客越来越多,她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活力。
张家楼村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东南方向,距古镇彭城约1.5公里,村庄占地面积200亩,分为东片老村和西片新村两部分,这里盛产优质瓷土,当地百姓凿井挖土,源源不断供应着磁州窑炉火千年不熄。
张家楼的老宅多沿河而建,参差错落,隔河相望。村内街巷蜿蜒交错,如果说青砖绿瓦是江南的符号,那笼盔就是张家楼独有的景观。笼盔,是一种烧造瓷器素胚时使用的匣钵,瓷质、中空、圆柱形,当地村民就地取材,建成独具特色的笼盔墙。漫步街头,古铜色的笼盔墙一溜排开,既沧桑又大气,而遍地笼盔墙的张家楼也被称为“陶瓷垒成的村庄”。
8月17日,游客在峰峰矿区张家楼村游览。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 摄
挖瓷土、烧硫磺曾经是张家楼一带村民致富的产业,带动着挖煤经济在这里也非常兴盛。2000年后,为保护生态环境,小煤窑被关停,传统的陶瓷烧制工艺被淘汰,张家楼村村民的经济收入随之下降,许多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随着张家楼新村的建设,村民陆续从老村迁出,独具韵味的老村逐渐凋敝、衰败下来,民宅空置率超50%。
看着带有磁州窑文化特征的古村落被遗弃,当地文化学者赵立春坐不住了。2015年,他找到镇政府和村委会,提出保护老村的方案。他认为,对张家楼老村的保护,不仅要保护老建筑,更要守住这里源远流长的文化,以文化搭台推动乡村振兴,让村民们受益,延续古村生命力。
在赵立春的感召下,艺术家们陆续来到张家楼,在保护村庄原貌的基础上,共同成立了张家楼艺术公社。一个个即将坍塌的老宅子被清理加固,一个个工作室、创作室、展览室在一处处老宅院中落成。在这个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古村落里,艺术家们开始了书画、陶瓷、诗歌等作品的创作。
峰峰矿区把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重点,借邯郸市旅发大会之机,对张家楼村的路、水、电、气、绿、房等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的提升改造,盘活“空心村”及空闲宅基地,先后吸引了张家楼国际陶瓷艺术公社、印象磁州窑等文化产业公司入驻,一些村民看到商机,纷纷开设茶吧、陶吧、农家乐等,昔日沉寂的老村重现生机。
8月17日,峰峰矿区张家楼村村民郝付强正在收拾自己农家乐小院。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 摄
2017年,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助力下,艺术家与村民们共同打造了《印象磁州窑》大型实景演出。高峰时,张家楼村近百名村民参演,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还带动了当地“夜经济”,推动峰峰老工矿区经济转型。
2018年,张家楼村开始实施村庄垃圾分类,并进行污水处理终端、水冲厕所和公厕等建设。昔日藏在深山里的古村落被越来越多的游客熟知,张家楼人也越来越自信。曾任张家楼村村主任的郝付强卸任后,联合朋友投资50万元,在村里打造了两个民宿小院;村民郝维铭重新修葺老宅,开设了一家陶艺生活馆;更多的村民在实景演出、苗木鲜花栽培、特色蔬果采摘等文旅产业中找到了工作,张家楼人迈步走进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截至目前,张家楼村常驻艺术家30多名,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益300余万元,带动就业近百人,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万元。
每逢周末、节假日,古树参天、水声潺潺的张家楼村内游人如织,超市、茶馆、农家院里人烟阜盛。张家楼村由昔日的“空心村”蝶变为“文化创意村”,实现了文脉传承、乡村美丽、产业兴旺、村民致富的协调共振。 (河北日报记者 陈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