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雨滂沱,连日不止。然而,在涉县小五台山下的上偏凉村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泡在膝深的水中搭架支模,身背割草机在果园除草灭荒,指挥挖机整修山坡路基……他们就是上偏凉村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在雨中挥洒着汗水,用行动勾画出了一幅只争朝夕、晴雨无阻的山乡巨变美丽画图。
产业就是“金袋子”,剜到篮里才是菜
“金瓜瓜,银瓜瓜,都不如自村的果瓜瓜。果瓜好,果瓜甜,果瓜要富咱家园。”村民吕学平高兴地说。过去,与县城咫尺之遥的上偏凉(村),虽然缺乏自然资源,但村民咬定发展不放松。
俗话说,靠山吃山。村“两委”决定兴建果园,向规模要效益。2017年,通过动员会等宣传工作,该村在七天内流转土地300多亩,栽植梨、苹果、枣、桃树等一万多株。种植时,由于严把质量关,选择了大苗好苗,大坑大水,如今,这些果树郁郁葱葱十分茂盛。果树种起来了,如何提高受益?村“两委”成员再次开动脑筋,推行间作套种,向立体要效益。在果树尚幼、覆地不严的情况下,该村利用树距之间的空白地,套种红薯、辣椒、油葵、板蓝根等经济作物,推广高质量的立体种植模式,达到了树上是银行,地下是宝藏的良好效果。据介绍,几年下来,除主业收入外,仅套种的经济作物收入就达几十万元,一举甩掉了集体收入为零的“穷帽子”。
“一提红薯,都说上偏凉的最好吃。”村民张红兵自豪地说。为了增加收益、提高收入,该村积极延伸链条,向市场要效益。经过分拣、选配、装箱等工艺,该村每年有50亩红薯打入高端市场,品相不好的红薯则做成粉条,收入提高的同时,“上偏凉”红薯的名声也越传越远。
民生就是“银袋子”,嚼到肚里有营养
“千年垃圾污水沟,而今广场立村头。解决全村停车难,休闲娱乐亮歌喉。”这是上偏凉村民们最新传唱的顺口溜。近几年来,上偏 凉村“两委”班子成员始终把群众生活中的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来办,扎扎实实做出成效。
兴建污水管网,更新吃水管道。今年,该村上跑外争,赢得了污水治理和自来水入户项目落户该村。截至目前,污水管网修建1200多米,生活用水铺设2000多米,村容村貌为之一变,群众幸福指数节节上升。
取暖做饭用上煤气。“如今,村里家家煤气炉,户户煤气灶,十几分钟水开,半个小时饭成,省钱省劲又卫生,和城市没有两样。”村民们自豪地说。同时,该村严格按照改厕要求,结合各户的实际,宜墙则墙、宜板则板、高低适宜,经久耐用,每厕都达到“四无五有”。
据介绍,为解决群众缺乏休闲娱乐场所的问题,该村历时210天,打小井64眼,动用钢筋300多吨,水泥400多方,硬是将一条污水垃圾沟建成了周边十几个村内最大的广场。每到晚上,村民在广场上下棋、跳舞、唱歌、耍拳、看电影,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作风就是“钱袋子”,秤砣就是老百姓
村“两委”班子个个干劲十足,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奋力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上偏凉村这片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
据统计,从2016年全镇19个村的倒数第二,到2017年变成全镇的先进村,成为了三乡五里远近闻名的实干村。
成绩的取得,源自村“两委”班子成员做事讲勤,办事求俭。时至今日,上偏凉村旧物利用,用800方砂砾修建了道路和广场,5000方修路的废水泥块子做成挡墙,400多件旧牌板装扮成了文化雕塑,还用几乎全是荆棘与自然生长的藤蔓绑成了300亩的果园围挡,省去了十几万元花费,为村民们所传颂。
“累了喘喘气,再苦也要干!”党支部第一书记吕学海说。从双委到村民代表,个个精神抖擞,浑身是劲。
“我们多付出一份血汗,村里的变化就多几分,群众的幸福指数就多几层!”当旧村改造因任务艰巨而难以承受时,他们确实感到发愁,但始终不低头不气馁,继续坚持“苦干苦干再苦干”。
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
眼下的上偏凉村,千亩荒山披绿衣,井中大道新崭崭,垃圾沟变身小广场,百盏路灯照亮夜空,水库功能得以恢复,300亩产业红红火火……这里,正在向着幸福生活大步迈进。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