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县城西北的一个静谧小山村里坐落着一处独立的四合院,小院由正房、北屋、戏台和西耳房组成,内有保存完好的会议室、办公室等建筑,同时设有“晋冀鲁豫边区陈列室”和“边区农民生产生活用具展室”两个专题陈展。日前,记者来到索堡镇的弹音村,探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
今年“五一”假期,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把游客们带回了那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让人们切身感受着厚重的红色文化气息。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照片由边区政府旧址管理中心提供)
成立边区政府创建不朽功勋
晋冀鲁豫边区,创建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结束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靳家会成立,调整区划为3个行署、22个专署、154个县。3个行署:太岳、冀南、冀鲁豫,各行署作为边府的派出机构,代表边区政府领导各地区、各专署、各县政府的工作。太行区作为边区政府直辖区不设行署,直辖6个专署、39个县。选举杨秀峰为边区政府主席,薄一波、戎伍胜为副主席,边区政府下设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高等法院,总理全边区政务。边区政府成立后边区公安总局、交通总局、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农林总局、粮食总局等重要职能部门也相继在涉县成立。1942年2月,边区政府迁驻涉县弹音村;1945年12月,迁至武安。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条令;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加强经济建设,增加边区财富,保障军需民用;加强文化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广泛的人民战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是刘邓大军的后方基地,为保障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陈列室内,讲解员杨少琨向参观的游客介绍道。
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在“边区农民生产生活用具展室”里,杨少琨指着一件件劳动生产用具说道,1942年至1943年,日寇加紧了对根据地的扫荡,进行大规模经济与物质上的蚕食与掠夺。更为严重的是,1942年边区遭受的自然灾害尚未克服,1943年又出现了更大的灾荒,旱灾、水灾、蝗灾、雹灾和传染病在许多地区反复交错发生。就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边区政府发出了加紧组织救灾工作的通告,并制定了有效的措施,一是直接赈济粮款;二是以工代赈,帮助农民改变生产条件。组织军民在涉县修建了漳南大渠,把漳河水引上了太行山,漳南大渠全长近30华里,受益村庄8个,使35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三是组织妇女纺织,从冀南农村开始,发展到太行、太岳的广大农村,形成了扎扎实实的群众运动。1943年上半年,涉县仅靠纺织收入就赚米粮59644斤,不但使广大地区数十万灾民免除了饥饿的威胁,而且大大促进了根据地的生产发展。
建强教育基地弘扬革命精神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作为涉县一二九师红色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经省文物局批准,对文物本体和消安防设施进行了全面修缮和提升。院内设有《执政先声——晋冀鲁豫边区发展史》专题陈展,该展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为了更好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环境,该基地特开发设计了《红色政权》革命传统教育课程,通过解读根据地政权建设,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政府,推行新思想、新文化,建立民主政权,保障抗战,彻底扭转根据地局面的经验和智慧。
“我们基地单次可接待500人次,并配备有专业的研学指导师和党课老师。去年共接待党建、团建、研学团队25万人次。今年,我们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依托党建、团建、研学活动载体,为广大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服务好、讲解好,使大家牢记历史使命,传承‘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管理中心主任师伟宁表示。
邯报融媒体记者 苑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