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武安市石洞乡河西村,只见矗立在村口的“新中国红色新闻媒体的摇篮——河西村人民日报旧址、新华社旧址”标志牌鲜红夺目,街道两侧的文化墙上展示着当年新闻记者工作场景,向人们诉说着这里光辉的红色新闻史。
铅火青春献革命
“人民日报社来到我们村时,我刚好10岁。当时,报社连大人带小孩在内,有一二百号人。俺村家家户户住着报社人,我家曾住着电务科5个小伙子。经常能听到‘嘀嘀嗒嗒’的发报声。他们用的是手摇发电机,人手不足时,俺村的小伙子还常来帮忙呢。当时,报社多数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中有好几对是在俺村结婚生子的,李庄就是在这里结的婚,张磐石的二儿子二牛也出生在这里。俺们这些小孩儿经常与报社小孩儿一起玩儿。”85岁的贾米山老人兴奋地向记者讲述着当年人民日报社在河西村的峥嵘岁月。
1946年4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筹建机关报,任命太行区宣传部长张磐石调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兼报社社长、总编辑。由于新华通讯社晋冀鲁豫总分社与报社合并,所以张磐石还兼任总分社社长。安岗、袁勃为副总编辑。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在邯郸市创刊。1946年6月27日,从邯郸转移到武安的南文章村。从7月1日起,《人民日报》在南文章村首次用上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报头。8月,报社随中央局再次西迁到河西村,直到1948年6月迁往平山县里庄村,与《晋察冀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9年8月,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从1946年5月15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终刊,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共印746期,其中在武安就出版了702期。这里还走出了张磐石、安岗、李庄、齐越等一大批新中国红色新闻事业的奠基人。
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驻河西村期间,还担负筹建新华社临时总社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接替台的重要任务。张磐石亲自部署,在人、财、物各方面全力支持,最终选址涉县。两年时间里,报社始终坚持传递党的声音,在战略变局中发挥着党的耳目喉舌的作用。这些新闻记者以纸笔和电文为武器,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以纸笔和电文为指挥棒,指导着全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土改、支前等各项工作。
友谊丰碑驻心中
“我们村距当年的晋冀鲁豫中央局驻地冶陶镇十多里,距边区政府驻地三王村六里多,距边区参议会驻地什里店村五里,抗战时期是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俺村的土改搞得也较早。报社一到俺村,村里就把最好的房子让给了报社用。”河西村老支书张明亮边走边介绍。
我们跟着老支书来到了他说的最好的房子,也是当年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旧址所在地。这座被村民称为“玻璃院”的大房子,是个一进二的院落,原是地主的宅院,也是当时全村唯一安装有玻璃的院子,所以叫“玻璃院”。北上房为二层楼房,其余为平房,整个院落建筑气势宏伟,砖雕、木雕精美,后院廊道两侧分别挂着“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的大牌子,是编辑部集体办公的地方。而前院房屋稍小,现建有“峥嵘岁月——中央新闻单位在武安”的专题展览。沿着参观路线,我们先后来到了张磐石和安岗的旧居,现分别建有“铅火青春——红色新闻人与武安”“红色记忆——新闻记者笔下的武安和晋冀鲁豫边区”两个展室。展室中的一幅幅老照片、一张张旧报纸、一件件陈列物,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红色新闻史。
“俺们与报社感情很深,就像一家人一样。为了改善报社的生活,村里无偿拨给报社数十亩地和牛羊猪等牲畜,那些地亩账至今还保存在村里呢!”老书记自豪地说。群众爱报社,报社更爱群众。河西村民都记得一件事,当时村里一名妇女难产,危急时刻是报社医生陈玉秀妙手回春,确保母子平安。村民段弟的、李用的、李喜廷的孩子都是陈玉秀接的生。报社离开河西村前,安岗特地挨门挨户看望老乡,询问是否有损坏的东西,并将自己心爱的小木箱和部分书籍赠给房东杨书廷作纪念。之后的70多年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与河西村群众经常有书信和人员来往,这份友谊像太行山一样牢固绵长。
红色基因代代传
河西村在70多年前,为党的红色新闻事业和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70多年后的今天,在一代一代武安人、河西人的努力下,红色新闻人铸就的红色基因得到了赓续和传承。
“近年来,武安市出资收回了原由村民所有的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旧址,并进行了修缮和保护,现已升级为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它也成为武安市党史教育基地、邯郸市新闻记者实践基地。每逢建党日、国庆节等重要节日,这里成为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打卡地’。尤其是在今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这里先后接待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省内各级新闻宣传单位和武安市直、乡镇的各级党员干部,他们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传承红色基因,从红色新闻史中汲取到了比担当、作贡献、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武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素芝说。
70多年来,武安市的发展成就辉煌,先后荣获全国百强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北省文明城市、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县(市)。河西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智能养殖业和生态矿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全面小康,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极大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邯报融媒体记者 李文科 通讯员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