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埋伏下“神兵”万千抗顽敌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21-05-24 15:05:31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段耳熟能详又让人热血沸腾的旋律,是电影《地道战》的主题曲。这部家喻户晓的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军民利用巧妙的地道,用智慧和敌人开展英勇斗争的故事,电影中的部分人物原型和拍摄取景,来自于我市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近日,记者走进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追寻红色印记,感受那段尘封的烽火硝烟。

  人民智慧的结晶

  位于峰峰矿区西部的义井镇山底村,依山而建,西高东低,一面靠山,三面环沟,“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就坐落于此。

  走进山底村,记者沿着长城烽火台形状的大牌坊出发,走过徐怀中将军题写的“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广场院,参观完展览室,便在景区负责人白雪彬经理的带领下,步入地道。

  地道位于地下五米至七米之间,常年温度保持在22摄氏度。地道内高1.6米,宽约0.8米,成年人须低头弯腰前行。记者弯腰顺着通道越往深处走感觉地势越低,忽然眼前有一个大的洞室出现,原来是作战指挥室。

  由于地道没有灯光,需要打着手电筒照亮。在白经理的指引下,记者注意到地道内各个转角处都留有枪眼、陷阱、暗洞。此外,还有防止敌人使用毒气的防毒门、迂回洞口、进出风口等。地道内四通八达,设计巧妙,洞洞相连,户户相通,不熟悉路线的人进入地道,感觉会像进了迷宫。可以想象战争时期,条件艰苦的环境下,“神兵”依托地道,保护自己英勇杀敌的情景。

  据介绍,1942年,为了抗击日寇,山底村党支部组织百姓将原来宋朝时为抗击金军挖的“抗金洞”贯穿,连成了地道。当时村里有1300—1500人,由于大多数村民在附近煤矿做工,具备娴熟的巷道挖掘技术。仅用时一年,地道就全部完工,整个村子形成了机关密布、户户相通、街街相连的地下堡垒。

  那么地道会发生塌方吗?面对记者的问题,白雪彬说,这主要和山底村的土质特点有关,山底村的地下基本都是红胶泥,这种泥黏性大,即使地道在古老的河床旁通过,也没有发生过塌方之类的事。

  山底抗日地道现存地道主巷1626米,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峒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陷阱4个,直通枯井的地道2条,通往距山底村1000余米太行山脚下的地道1条,另外还有辐射到邻近的王看、宿凤等地的地道。地道主巷内分上下复洞,洞口设有各种机关,地面上村民家中的灶底、树洞、水井、碾盘底,野外崖旁都有伪装的地道和射击孔,洞洞相连,户户相通,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战斗堡垒。由于该村独有的土质特点,历经多年,依然保存完好。目前,该地道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长的抗日时期的地道。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独创的战术。除了挖掘地道外,山底村村民还自制了杀伤敌人的各种石雷和作战武器,并在村外垒设围墙、炮楼,在村中构筑高防工事、碉堡、墙壁射击孔等设施。依托地道,运用地道战、地雷战的巧妙结合,成功粉碎了日寇的数十次袭击和围剿,歼灭敌人近千人。

  2005年夏天,山底村的老百姓有了整修开发抗日地道遗址的想法,并得到原籍山底村的徐怀中少将的大力支持。徐怀中先后捐款2万元、八路军服装10套,并亲自题写了“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牌匾。

  2007年,峰峰矿区励业文化产业旅游公司成立,山底村利用原有的山底地道景区和景区改扩建的契机,对山底地道进行改造升级,开设了军事拓展模拟战场项目,使基地初步具备了接待游客,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功能。

  据介绍,地道战景区自开放以来,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研学、公司考察、旅游参观团体,全年参观人数达到近20万。

  现在的冀南山底抗日地道景区,被评为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中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名录、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教育基地,同时也是旅游者的游览胜地。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走出地道,走出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战时期的山底抗日地道,在

  大量消灭敌人的同时,有利地保护了自己,为当时扭转战局,扩大敌后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也正因此,山底这个小村庄被载入抗日战争史册。

  如今,山底村村民的主要产业依靠农业和旅游业,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环顾村庄,集田园生态、红色文化、古道文化、地道遗址、健康休闲、乡村旅游、田园生活等于一体的中国地道主题、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已初见规模。山底村党支部书记蔺法祥表示,下一步,山底村将朝着与景区配套的“农家乐村”“民俗文化体验村”“红色革命文化旅游村”方向开发和打造。未来,山底村将进一步深挖抗战红色文化资源,做好乡村旅游文章,带领村民走好致富增收路。

  邯报融媒体记者 周聪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